如何看待第55届金马奖巩俐拒绝领奖?这是为什么?
好像她在四年前说过,金马奖是一个不专业电影节,也说了今后不会再登上金马奖的舞台。
归来为什么没获奖_归来为什么能过审查
归来为什么没获奖_归来为什么能过审查
好像以前说过不再领金马奖了,具体为什么也不太清楚。
因为巩俐觉得金马奖是一个不专业电影节。
金马奖有一个获奖人,巩俐都没给她颁奖
四年前她亲自说过,不再领金马奖。
之前她说过不再领金马奖,有人得罪了她
因为他不想得到这个角。
之前她好像说过不再领金马奖
归来的获奖记录
获奖时间奖项获得者备注2014年4月17日第67届戛纳电影节非竞赛特别展映单元《归来》入围 2014年7月23日第39届多伦多电影节非竞赛特别展映单元《归来》入选 2014年10月1日第51届电影金马奖佳女主角巩俐入围 2014年10月1日第51届电影金马奖佳新人奖张慧雯入围2014年10月1日第51届电影金马奖佳改编剧本邹静之入围2014年10月1日第51届电影金马奖佳原创电影音乐奖陈其钢获奖 2014年10月1日第51届电影金马奖佳音效陶经入围 2014年8月31日第12届长春电影节佳华语故事片《归来》入围2014年8月31日第12届长春电影节佳导演奖张艺谋入围2014年8月31日第12届长春电影节佳女主角奖巩俐获奖 2014年8月31日第12届长春电影节佳编剧邹静之入围2014年8月31日第12届长春电影节佳摄影赵小丁入围2014年8月31日第12届长春电影节佳音乐陈其钢入围 2014年12月30日第六届电影节佳电影《归来》获奖2014年12月30日第六届电影节编剧邹静之获奖 2014年12月30日第六届电影节佳摄影奖赵小丁获奖2014年12月30日第六届电影节佳新人张慧雯获奖 2015年3月电影导演协会2014年度表彰大会年度影片《归来》入围 2015年3月第9届电影佳女演员巩俐入围2015年3月第9届电影佳新演员张慧雯获奖 2015年4月第34届电影金像奖佳电影获奖 2015年5月第3届海峡两岸三地十大华语电影《归来》入围 2015年9月第30届电影金鸡奖佳录音奖《归来》获奖
电影《归来》好看吗
还可以,豆瓣评分7.7,不错啦。
归来 获奖情况
第51届台北金马影展 (2014)
金马奖 佳女主角(提名) 巩俐
金马奖 佳新演员(提名) 张慧雯
金马奖 佳改编剧本(提名)
金马奖 佳原创配乐
金马奖 佳音效(提名)
第34届电影金像奖 (2015)
佳电影(提名)
第9届电影 (2015)
佳女主角(提名) 巩俐
佳新演员(提名) 张慧雯
第5届豆瓣电影鑫像奖 (2015)
鑫豆单元 佳影片(华语)(提名)
鑫豆单元 佳男演员(华语) 陈道明
用小人物的坎坷情感经历,表现大时代背景下人物的无奈与隐忍,是张艺谋电影里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是老谋子还在用国产特有的通篇配乐抒情式电视剧拍法,实在让人有些失望,叙事上的平淡也更加让人专注演员的表演,两位主角都很出色,巩俐对人物细节的完美表现尤其给人惊喜
上世纪70年代初,与家人音讯全无隔绝多年的劳改犯陆焉识(陈道明 饰)在一次农场转迁途中逃跑回家。这对怀抱芭蕾舞梦想的女儿丹丹(张慧雯 饰)带来了巨大压力,她阻止母亲冯婉瑜(巩俐 饰)与父亲的相见。
您能结合《我的父亲母亲》和《归来》这两部影片的背景时代,谈谈张艺谋不同时期风格的转变吗?谢谢
前者拍摄于1999年,此时的处于初期上升期,回归,与此同时,国民开始从温饱线逐渐走向精神消费,所以一部温情的前者应该是国民精神需要的反应。
而后者是近年拍摄的,此时的国民自尊心极大增强,所以这部电影是反应那个时代的国民精神。导演都是适应国民精神的需要,他的改变也是国民精神的改变。
扩展资料
早期张艺谋以执导充满传统文化的文艺电影著称,艺术特点是细节的逼真和主题浪漫的互相映照,善于电影色彩学和捕捉人物内心世界细腻动人的事物。张艺谋作品的突出特点是对传统封建意识的深刻认识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是内蕴其中的浓烈的历史感和生命意识。
是古朴民俗的奇特景观,同时也饱含对女性反抗精神的讴歌和赞颂,他在强烈的色彩、大胆的构图背后坚持了生活的真实和叙事的抒情。张艺谋的本领在于他能强烈而不失准确。
适时而又超前地拨动的心弦。张艺谋拍摄的影片题材广泛,有农村、城市、历史、人文、现实、爱情、武侠动作以及等题材,表现手法也不断更新他的影片在国内外屡屡获奖,使沉寂多时的影片开始受到世人瞩目。
前者拍摄于1999年,此时的处于初期上升期,回归,与此同时,国民开始从温饱线逐渐走向精神消费,所以一部温情的前者应该是国民精神需要的反应。而后者是近年拍摄的,此时的国民自尊心极大增强,所以这部电影是反应那个时代的国民精神。导演都是适应国民精神的需要,他的改变也是国民精神的改变
巩俐在上拥有很高的人气热度,为什么这样的她却从未获得过金马奖?
巩俐佳作颇多,拿了很多国内电影节影后,却始终和金马奖缘分不深,之前那么多年的佳作都没有入围和提名,前几年才凭借张艺谋导演的《归来》入围佳女主角提名。
这个奖项应该是和巩俐的长处不在一个频道上,巩俐的其他奖项还是挺多的。
巩俐在上拥有很高的人气,她根本不在乎金马奖。巩俐的电影归来曾经参选了金马奖,但是巩俐觉得金马奖不专业。说以后再也不会参加金马奖。
我个人觉得是因为巩俐得到应有的奖项,也不必在乎金马奖这样一个奖,然后她也会曾是金马奖团评委团。
金马奖其实等于算是一个小角而已,巩俐看不起这一个金马奖,他都接触的新鲜奖项。
巩俐在上人气很高,也获得过很多的奖项,对于金马奖,我觉得获得与否都不是特别重要。
巩俐在上拥有很高的人气热度,巩俐得到应有的奖项,也不必在乎金马奖这样一个奖
金马奖仅仅是的一个奖项啊,巩俐获得的都是电影节上的好吧。
参加各种比赛都没有得奖,还要继续吗?
我认为继续是有必要的,但需要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
一、如果参加了很多竞赛都没有什么起色,那就去找备赛经验丰富的学长学姐或者是指导老师沟通请教一下,把这些备赛的过程以及团队所投入的努力做一个权衡,看看究竟是能力不足还是准备不充分,据我了解,像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美赛这种应该都会有赛前的经验讲座,这种多去参与听一听前辈的备赛过程和参赛经验,找出自己团队的不足。
二、每次比赛结果出来可以去认识的获奖的队伍的小伙伴那里交流心得,如果是有丰富实践经历的打算还是不要放弃参加比赛,很多成功都是要经历很多次失败的,多去总结经验教训多学习前辈的备赛经验相信会有起色的。
三、多关注一些其他的竞赛比如"大学生书法大赛""大学生翻译大赛",很多大学生竞赛公众号都有不同学科竞赛的内容,不要总盯着一个竞赛方向,也许其他有你擅长的特长,一般这种竞赛设置的名次也比较多,谁不定就拿奖了呢,而且竞赛证书也是具有同等效力的,写到里也是一个加分项。如果你有一技之长就先把竞赛的方向与重心放到自己的特长上来,就比如说我的舍友平常喜欢打游戏,就参加了学校社团的荣耀杯还带领团队拿了全校,所以竞赛的方向不用太单一,多去挖掘自己的特长。
四、后,竞赛很大程度需要团队协作,而一个团队是否齐心协力想尽全力拿奖也很重要,所以作为队长带领团队参加学科竞赛就要多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成员都太被动完全没有团队的协作与沟通那也是很难拿奖的,而且这种需要团队协作的比赛难度一般较高,如果配合不默契在竞赛后续的复赛与决赛展示环节也会稍显逊色。
我认为是要继续参加比赛的,但是也是要适当控制参加比赛的次数。
躺平、摆烂,这是年轻人常用的话语,可是所有事不是躺平就可以成功的,就是需要想你这种不停向前进的态度,才可以成功。
后,我知道大多数人参加比赛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奖,要是真的想要获奖,就不要盲目得参加比赛,可以回顾你参加过的所有比赛,寻找共同点,就不要继续参加那些每次都做不好的类型的比赛,这样可以有效利用自己的时间,为自己擅长的类型的比赛做准备。并且,在较短时间内参加多个比赛,很难兼顾学习和比赛两方,以至于你无法发尽全力去准备你的比赛,所以比较低。虽然有些事是努力都得不来的,但是我敢肯定,只要你继续努力,未来一定会获奖的。
心态很重要,不要一直执着于比赛,可以偶尔放放松,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在想参加比赛的时候去参加,这样心情也好,比赛也会更顺风,乐观一点,幸运女神也会找上你的。
我觉得还是要继续参加的,不能因为没有获奖失败而气馁,要积极汲取失败的教训认真做好总结,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积极备赛。
我觉的参加比赛不单单只是为了获奖,当然获奖也是我们比赛的动力,参加比赛除了获奖之外我觉得更宝贵的是比赛经验和在比赛中学到的东西,对自己的提升。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实力超群的新人当他次参加比赛时,往往是发挥失常或者是发挥不稳定,这都是没有赛场经验在比赛过程中紧张所导致的。相反一些经常性参加比赛的老将临场应变能力非常强,能够再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他们这种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多次参加比赛一次次积累下来的,他们刚开始参加比赛同样也是以拿奖为目标,但是他们并不会因为得不到奖而变的气馁,相反则是会愈战愈勇在比赛中吸取经验。
其次要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心态十分重要,不要因为没有拿到奖或者是没有达到预期而变得气馁,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不无道理,如果因为前几次的失败,没有拿到奖而变得消极,气馁,不再参加比赛,那么这样永远就不会获奖,所有的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不仅要看到实物消极的一面,更要看到实物积极的一面,虽然没有获奖但是积累到了宝贵的经验,有时候,这种赛场上的经验比获奖要更宝贵一些,所以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后就是不要冒然的冲动的去参加比赛,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之后,既然有决心要去参加比赛,还是要全力以赴,在比赛之前严格要求自己,放平心态,积极去备赛,只有好好的准备比赛,到赛场是比赛也才不会辜负你的努力。
如果在各种比赛当中都没有获奖,我认为是有必要继续参加的。
那么,参加比赛失败后,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以下是我结合自己参加比赛,总结出来的经验。(全是干货)
一、前期准备充分
前期的准备工作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参加比赛之前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的水平。而且,在参加比赛之前可以参加相应的讲座活动,例如互联网+大赛、三创大赛等等,这些比赛在正式开始之前都会有相应的指导老师主持讲座。参加讲座活动,能够通过老师的直接介绍,深入地了解比赛。
二、团队成员的选择
一个比赛的顺利完成,靠的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而是需要一个团队的共同努力。团队成员是否齐心协力对于比赛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团队当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各司其职,经常地交流意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任务顺利地完成。交流意见的同时,通过每个人想法之间的摩擦,将会产生更加合理创新的结果。因此,需要对团队成员进行合理的选择。
三、向获奖的团队学习经验
无论比赛获没获奖,每一场比赛都有每一场比赛的价值所在。比赛结束以后,及时地与获奖团队进行沟通,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并且要及时反思自己的不足,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和别的团队进行交流沟通的时候,要做到不耻下问,虚心听取别人的指导意见。
四、调整好心态
即便我们在一次次的比赛中,没有获奖。我们一定不要因此灰心,不要气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总结失败的经验。勤于总结,这些失败的经验在将来都有可能是制胜的法宝。所以,无论成与败,都要调整好心态,用乐观的态度去对待它。
后,当我们在各种比赛当中没有获奖,遭受了失败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能够放弃,要始终明白成功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需要经历长时间的磨合过程。只要坚持,总有一天会成功的!
参加各种比赛没有得到奖,我们依然要继续,下面来阐述几个原因:
原因一:磨练抑制力,在参加各种比赛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然后再通过自己的坚持努力下战胜了困难,在这个过程中你学会了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为又或者是阻止自己放纵,所以即使你参加了各种比赛并没有获得奖,但是你却磨练了自己的抑制力。
原因二:提升社交能力,在参加各种比赛的过程中,当然你需要和不同的人进行学术交流,在你遇到不会的难题时你需要请教学长或者老师,在比赛现场也会有不同的人前来展示自己的作品,这些都是可以提升个人的社交能力,锻炼自己的胆量,要把握好每次机会,这可以为你以后的学习和就业中会有很大的帮助。
原因三:提高专业能力,在参加比赛前,你需要准备自己的作品,在这个准备的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专业问题,你需要不断学习增强和熟练到你的专业,通过这个过程你会更加了解和懂得一些之前模糊的专业概念,并学以致用了它,在比赛时,你可以得到别人的建议,也会在别人的作品中找到自己不足的地方,学到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水平能力。
综上所述:参加各种比赛没有得到奖,对我们是不会有什么坏处的,是可以继续去坚持的,这样可以磨练自己的抑制力,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都是有帮助的,虽然没有得到奖项,但是我们要相信在自己不断的坚持和努力下,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绩。由经验而得的智慧,胜于学习而得的智慧,一次亲身的体会,胜过两次的教师教导。
我认为继续非常有必要的,不管能不能拿奖都有很大的意义,尤其是那种含金量高的比赛。
从我的个人的种种经历来讲,从初中就参加过各种各样的比赛有NOC,有全国学科能力竞赛,上了高中后跑过奥赛,北斗杯,大学尝试过acm,数建等,有的上到了国赛,拿到了相对不低的奖,有的早早的也便出局了。参加竞赛,别的不敢多说,但是在跑竞赛方面,我还是略知一点的。
首先,竞赛这个事情我认为,对于一些起点不高的人来讲十分重要,因为本身如若是起点不高的话,竞赛主要能带来一种眼界一种和高手和大佬们同台竞技的机会,而这种机会是平常的生活学习中所不能带来的。还有就是一种经验,一种真实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一种把自身的能力和实力回归到解决问题本身的经验。而并不只是在一个既定的运行框架下这一亩三分地上对抗。
其次,竞赛后一种对抗性竞技性的活动,能够充分激发人本身的拼搏精神然后在多次的错误,不如意中反省自己的问题,看到的人的高度,也可以激发人的斗志和潜力,所以竞赛纵使没有得奖也要去参加,但前提条件时,你参加的每一场竞赛必须拼尽全力,否则对于个人来讲意义就不会很大了。
后,根据我这么多的经历我认为,竞赛拿奖真不是一件难事,拿国奖确实难,所以说主要还是来总结问题,首先点反思错在哪里,就是说为什么,是因为没有用尽全部的心力来准备这个事情?亦或者是说在有小组合作的项目里面,小组的分工合作出现了一些问题以及纰漏?这些都是问题。如果是真正的用尽全力,问题反思也总结还没有拿到奖,那我依旧还是认为有必要继续因为和大佬同台竞技的机会真的不多,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多么的精彩。
几乎每个人从小到大都有参加过一些比赛,甚至是儿时与小伙伴之间的比赛等等。既然有比赛那就会有输赢。对于比赛的胜利者来说是一件开心的事情,但是比赛中的失利者则需要转变自己的心态去面对比赛的结果。如果我参加过各种比赛都没有得奖,还要继续吗?
1.如果参加了很多竞赛都没有什么起色,那就去找备赛经验丰富的学长学姐或者是指导老师沟通请教一下,把这些备赛的过程以及团队所投入的努力做一个权衡,看看究竟是能力不足还是准备不充分。
2.每次比赛结果出来可以去认识的获奖的队伍的小伙伴那里交流心得,如果是有丰富实践经历的打算还是不要放弃参加比赛,很多成功都是要经历很多次失败的,多去总结经验教训多学习前辈的备赛经验相信会有起色的。
3.多关注一些其他的竞赛比如"大学生书法大赛""大学生翻译大赛",很多大学生竞赛公众号都有不同学科。或者是多关注自己在行一些的项目比赛。
比赛对于胜利者和失败者来说不仅仅只是为了名次和奖励,也是检测自我能力、发现和他人之间距的一场测试。竞争性比赛可以适当参加,可以是兴趣使然,也可以是能力的释放,全当时一次学习锻炼的机会,可以学习、可以交友,还可以检查自己的不足。
每一次参赛都是一种经历,每一次经历都是一种历练,每一次历练都是一种成长,收获总在付出后。不仅带给自己成长,也可以让家人、朋友一起学习成长。成功是每个人坚定不移的追求,想要赢得比赛并不容易,它是汗水和雨水的结晶,是苦涩后的甘甜。想要赢得比赛,就要付出努力。想要超越他人,就要付出更多的汗水。为了更好的自己,加油吧。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斗志和成长的动力。
首先你需要知道,你参加比赛是为了什么。
1.你是为了你的兴趣爱好而参加的,你是希望通过比赛,这样更加了解你的兴趣爱好。那么是否得奖其实并不重要,在比赛的过程中,你已经得以接触你所喜爱的东西,也深入了解它。那为了你的兴趣爱好,参加比赛可以得到一定的满足,那么就继续参加。
2.你为了升学或者工作,参加比赛为了得奖,让自己在更加充实。那么你就要,清楚这个比赛是否真正能为你的加分,而不是见到大家参加,我也参加。但其实为了你将来的升学或者工作一点都不搭边,那么就没必要继续参加了。设是真的对你将来有用,那么你就要好好分析一下,参加比赛没获奖的原因,以便为下次一次比赛做好充分的准备。
3.自己权衡比赛的得与失,如果付出了很多,但是收获很少,那么就不要继续参加这种比赛了。去参加自己喜欢的,自己擅长的,那样也能对自身的喜好有所提升。
比赛没得奖属于正常情况,都得奖的比赛便失去了参加比赛的意义。
你的同学带着学长学姐的成果获奖,你内心有些许不平衡,这种感受曾经我也有过。但是,通过自己努力拿奖和带着别人的努力拿奖是两种不同的感受,不能拿获奖来评价一个人比赛的收获,收获多少只有自己清楚。这些奖项在你未来更为漫长的人生中会显得微不足道,当你离开校园,这些奖项会和你的大学生活一起留在回忆里。然而,你通过参加比赛积累的经验与认识可以永远跟随你,那些内化在自己灵魂中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后,比赛是促进自己学习的机会,获奖是水到渠成的事,没有获奖便证明不够出彩,所以摆平心态,继续努力。
刘德华张国荣为什么多年没有获奖?
有很多明星,虽然名气很大,但是却多年没有获奖,直到陪跑多年以后才终获奖在这些明星当中,不乏明星非常大的具体来说,包括刘德华张国荣以及林青霞这三位。
,刘德华,刘德华的名气非常之大,但是他的获奖时间却非常之晚,直到19年,他才凭借英雄本色三而获奖多年的陪跑,终收获的结果。
第二张国荣,张国荣在很多的人的印象中是非常的明星,但是他获奖的时间同样很晚,具体来说,张国荣在1990年,凭借阿飞正传而获奖的这时候他已经陪跑多年了。
第三林青霞。与其他明星相比,林青霞获奖的时间相对更晚,在陪跑多年之后,林青霞于1992年凭借梅兰芳而终获奖多年的辛苦付出,终得到了回报。除了上述的几位,明星之外,诸如梁家辉,周润发的明星同样是陪跑多年,而终获奖。因此,这些明星的成功之路并不平坦,他们都是经历了辛苦的付出才终收获了成功,他们的经历,给我们启示,那就是我们自己只有通过努力奋斗才能不断前行,进而终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