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一年能中多少进士
清代会试、殿试并非年年都有,而每科取中人数多者逾四百,少者不足两百,所以一年能中多少进士,只能有个平均数。
清朝秀才人数 清朝秀才的地位和待遇
清朝秀才人数 清朝秀才的地位和待遇
清代虽然定制三年一科,但实际上清人很注意开恩科,实际的频率接近两年一科,共开科112科,取中进士人数总计26849人,以清朝立国267年计,每年取中100.6人,每科取中239.7人。
会试,殿试三年一科
清代每科考毕,录取人数自一百至四百余名不等,分为三甲。头甲三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诸人赐进士出身;三甲人数多,赐同进士出身。
殿试三年一科 状元、榜眼和探花 二甲诸人赐进士出身 三甲人数多,赐同进士出身
清朝秀才名单
年轻的状元:莫宣卿。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封川县文德乡(属现在封开县)出了个“岭南首魁状元”。
科举历史年轻的进士之一:朱珪
年轻的秀才:张居正,12岁中秀才
历史上连中三元者共有15位。
唐:2人,崔元翰、张又新
宋:6人,孙何、王曾、王庠、杨置、王岩叟、冯京
金:1人,孟宗献献。
元:1人,王崇哲。
明:2人,黄观、商辂。
清:3人,王玉壁、钱檠、陈继昌
扩展资料:
科举
《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清代有府学、州学和县学)。生员“入学”后即受教官(、学正、教谕、训导)的管教。清初生员尚在学宫肄业(有月课和季考,后来变成有名无实了),又称为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
在清代童生的录取率还是比较高的,但是没有什么用,一点特权都没有,也就是认识几个字而已,所以清朝时期的童生是数不胜数的。二秀才这种级别就比童生高的太多了,并且秀才还有很多特权,比如在清朝可以见官不跪,家里人免除徭役,免除赋税等,犯了法也会有专人来问责审查,所以秀才还是在古代还算是不错的 ,可惜的是秀才一般都没有钱,古代并不像现代一样有什么扶贫和帮助学子的政策,所以也有很多人一生只考到秀才,有的连饭都吃不上。没办法继续考了,在史料记载清朝时期共有46万秀才,而童生则有200多万,所以一比较概率中秀才的概率是2.5%。二所谓的中举人,可谓的天方夜谭,太难了,在古代只要中上举人的花,一生不愁吃不愁穿,享尽荣华富贵,在清代记载整个时期在出现了15万举人,一年不到600个,那么大概是30%,总之在古代是非常难的
清朝文盲率怎么那么高啊?
因为满清的科举制度本身是不公平的,满清直接把领先世界的体制倒行逆施到半奴隶半封建,整体体的关系,决定了满清时期底层人们几乎没有任何权利,自然就很少能活的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文盲率自然而然就非常高了
清朝在90%以上,宋明会稍低一些,应该在85%左右,其他朝代只会更高
这是网上大部分的观点,
清代260多年,平均每两年录取大约00名秀才,参加考试的童生不少于300万,录取率全国平均约1%,毕竟秀才具备基本功名,属于乡镇头面人物,考试者太多。
按这个录取率,清朝有4亿人口,90%以上,才不到四千万人口识字。四千万人里有3百万童生,也就是说十三个识字的人里就有一个是童生,这样的观点太可笑至极了。
要问为什么,先问是不是。你觉得你举例的东西对吗?真实吗?
“秀才”放现在是啥学历?别被古装剧误导了,博士都不一定能考上
在现代 ,学历似乎决定着未来,大部分人都在寒窗苦读,为的就是搏一个前程。事实上,在古代,情况一模一样,贫穷的人能抓住的就是读书的机会,才能实现鲤跃龙门,一朝成为人上人。
在很多电影电视剧中,秀才总是穿得衣衫褴褛,身上珍贵的就是那几本书,为此还诞生了“穷秀才”这样的别称,导致很多人对秀才产生了固定的印象,但是以现代人的角度来看,秀才的学历说出来真的很吓人。
封建 的人才选拔开始十分不公,周朝采用的是世卿世禄制,官职垄断于贵族之手。汉朝相比而言更为公平,采用的是察举制,察举对象既可以是平民,又能是贵族子弟或者官吏,在一定程度上,平民有了做官的途径。魏晋时期采用的是九品中正制,主要针对家世、人品来定品级,实际上也造成了贵族对官职的垄断,导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科举制度的诞生无疑给平民阶级增加了定心丸,也让他们从此有了做官的途径,天下的读书人都开始捧起了书本, 上的读书人也因此增多。
大部分 历史 学家认为科举制开始于隋朝,真正成型于唐朝。而科举制度具体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3轮,每场都是3年一次。以童生身份去参加乡试,考中了便是秀才;以秀才身份参加会试,考中了便是举人;以举人身份参加殿试,考中了便是进士。那么究竟秀才是不是和现如今的小学生初中生一样呢?那可大错特错。
想当初,袁世凯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是一直没有考上秀才。明朝臣子海瑞为官时也只是举人身份,而曾国藩虽然考中了进士,但是名次并不高。从这个角度来看,秀才是真的难考,含金量是真的高。
根据《清会典》的记载,秀才的录取基本上是按照当地的人口数量决定的,一般只录取10-30个,也就是现如今的985学校在一个县城的招生人数了。而清朝末年,秀才人数基本上是50万,占据了当时人数的万分之一,但是现代 博士的数量却将近万分之六,也就是说博士都不一定考得上秀才。
当然,很多人认为古人不用学生物、化学等学科,因而认为过去的秀才并不厉害,但人们也忽视了一个现实,古代文人基本上都是博古通今,二十四史、四书五经都烂熟于心,而现如今几乎没有多少人能完整地将它看完。
当然,我们不得不提的一点是,在科举考试前便已经出现了“秀才”这个词汇,《管子·小匡》中提到的秀才指的是优异之才,汉朝时指的是被的佼佼者,后期才读书人与科举考试的考生。
由此可见,学历从古至今都是一块敲门砖,也许我们有其他途径可以走,但是普通人还是需要坚持学习。如果想要有更好的未来,一定不要顺其自然,是忍耐与坚持,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