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恋红尘出自哪里?
“本是青灯不归客 却因浊酒恋红尘”出自《红楼梦》第五回《金陵十二钗》正册之七。
本是青灯不归客的诗句 本是青灯不归客谁的诗
本是青灯不归客的诗句 本是青灯不归客谁的诗
一盏青灯伴古佛,半为修行半入魔。
红尘看破此生后,愿长伴青灯古佛。
从此青灯伴古佛,不负不负卿。
词义解析:
“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恋红尘”的意思是原本想要追求人生的感悟,却因为这浊酒而留恋世间的红尘。出自刘辰翁的《柳梢青·春感》。在南宋灭亡后,词人经历了悲惨的亡国之辱,有感而发作下此词。
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留风尘。
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陆游的《青灯》诗,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浮沉和红尘俗世的厌倦和感慨。其中“本是青灯不归客”意指作者已经厌倦了红尘俗世,本来打算遁入空门,诵佛,了此残生。“却因浊酒留风尘”则表达了作者对于喜好这杯中之物而留恋风尘、不忍归去的无奈和感慨。
本是青灯不归客全诗是什么?
其完整的诗句是: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留风尘。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繁华落尽一场空,青山依旧笑春风。曲终弦断人散尽,浮生若梦在其中。
还有一个比较流行的版本,其后面的4句是这样的:只道归宿无青灯,却饮浊酒怨风尘。赶路何须清风伴,莫叹岁月不饶人。
赏析
人生的彻悟,与浊酒相比,显然要重要得到,但作者却因不重要的浊酒,放弃了重要的人生彻悟,反映出作者非同一般人的人生趣味。
人生彻悟,四大皆空固然好,但也太无趣。《陶庵梦忆》中说,人无癖不可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没了痴念,没了对世间事物的爱好,这个人也没有意思了。
坚守执着所得,并不一定是指这世上的东西,也许就是内心的成长,内心的淡定从容,然而这恰是岁月的回报。
人生于世,有所执念,怀着这份执念前行,无惧红尘消磨,无惧人生孤苦,无惧前路艰辛,通过这一份执念,获得人生的淡定从容,我想,这便是美好的人生历程。
本是青灯不归客 却因浊酒恋红尘全诗是什么?
全诗是:
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恋红尘。
星空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
“本是青灯不归客”早出自《红楼梦》第五回《金陵十二钗》正册之七:一盏青灯伴古佛,半为修行半入魔。红尘看破此生后,愿长伴青灯古佛。从此青灯伴古佛,不负不负卿。
意思就是六根断得不够清净,外在如法修行,内心欲念滔天。当时网上点赞数的下半句:但因浊酒留红尘。
写作背景:
南宋词人刘辰翁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借写元宵节以抒发亡国之恨和故国之思,上片遥想故都临安而今在元人统治下的凄凉冷落,下片抒发作者妻苦的心情,对在海上继续坚持抗元斗争的南宋君巨深表关怀。全词节奏明快,笔调苍凉,从想象落笔,虚中见真意,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显著的特点。
这首词作于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元宵节。宋恭宗德佑元年(1275),文天祥起兵勤王,刘辰翁参加抗元斗争,以同乡、同门的身分曾经短期参加文天样的江西幕府。景炎元年,元兵陷宋京临安,这年,词人避居庐陵山中。
宋王朝已经灭亡,但抗元斗争仍在进行,词人亦是对此念念不忘。在一个充满亡国愁绪的元宵节,词人饱含深情创作此词,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恨,可以说亦包含着对抗元志士的挂念。题名“春感”,实际上是元宵节有感而作。
本是青灯不归客全诗出处
“本是青灯不归客”出自网络,它的全诗是:“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恋红尘。星空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这几句话没有具体出处,网传出自《红楼梦》第五章,贾宝玉所见的“金陵十二钗正册”惜春的判词,引用了那段“一盏青灯伴古佛,半为修行半入魔。”
“本是青灯不归客”,意指作者已经厌倦了红尘俗世,本来打算遁入空门,诵佛,了此残生。“但因浊酒留风尘”,只是因为喜好这杯中之物而留恋红尘俗世。
青灯一词总跟古佛连在一起,古时候的寺庙里,供奉佛像前的油灯,灯罩是用布做的,因为颜色呈青色,所以叫青灯。因此我们常用“常伴青灯古佛”来泛指脱离尘俗,皈依佛门。
本想伴青灯修行,奈何贪恋红尘浊酒,只要无惧红尘消磨,无惧人生孤寂,无惧前路艰辛,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成为一个潜心修行的人。
本是青灯不归客全诗出处
本是青灯不归客全诗出处是《柳梢青·春感》。作者是宋朝词人刘辰翁。这首词作于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元宵节。宋恭宗德佑元年(1275),文天祥起兵勤王,刘辰翁参加抗元斗争,以同乡、同门的身分曾经短期参加文天样的江西幕府。景炎元年,元兵陷宋京临安,这年,词人避居庐陵山中。
《柳梢青·春感》全诗: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本是青灯不归客,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白话释义:
到处都是披着毛毡的蒙古骑兵,亡国后,人们去观看上元灯市,花灯好像也伴人洒泪。春天来到这座悲惨的城市。
元军在街头打着鼓、耍把戏,横笛吹奏起蒙古的腔调,哪里有一点儿春天的光景?耳闻目睹,心头不是滋味。
在微弱的灯光下叹息,悲伤无聊的生活把人折磨,在这明月高悬的上元灯市,我十分留恋沦陷的楼台房舍。
那令人眷恋的临安都城的风景,那隐居山林的岁月,那逃往海滨的小朝廷的君臣,怎么进行抗敌斗争,复兴祖国?我的心情不能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