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的《雨霖铃.种柳》的原文注释是什么?
横塘如练,日迟帘幕,烟丝斜卷。
纳兰容若的《雨霖铃》(纳兰容若雨霖铃整首诗)
纳兰容若的《雨霖铃》(纳兰容若雨霖铃整首诗)
却从何处移得,章台仿佛,乍舒娇眼。
恰带一痕残照,锁黄昏庭院。
断肠处、又惹相思,碧雾蒙蒙度双燕。
回阑恰就轻阴转,背风花、不解春深浅。
托根幸自天土,曾试把、霓裳舞遍。
百尺垂垂,早是酒醒,莺语如剪。
只休隔、梦里红楼,望个人儿见。
上片写诗人眼前之水塘边,庭院里,夕阳下的弱柳依依,说它移自“章台”,这就暗暗透露所思对象的情境,再以“碧雾蒙蒙度双燕”之景点出相思之意。下片以“背风花”反衬弱柳多情,又接以“托根幸自天上,曾试把、霓裳舞遍”,照应了“何处移得,章台仿佛”,同时寓有所思于深禁中的隐情。“百尺”句以下又回到眼前景与其此时梦幻般的联想。人物合一,含思隽永,低徊缠绵,令人回味无穷。
《雨霖铃·种柳》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词。该词题作“种柳”,其实是“种情”,种下相思相忆之恋情。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正黄旗满州人,大学士明珠长子,生长在。幼好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随扈出巡南北,并曾出使梭龙(黑龙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扰东北情况。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年仅三十一岁。
“本欲起身离红尘,奈何影子落人间。”的意思是?
“本欲起身离红尘,奈何影子落人间”的意思:
本意:本想离开这个纷纷扰扰的尘世,可影子却遗落在人间。
意译:心想离开凡事的纷扰,却奈何还有留恋,难以割舍。
出自:清代纳兰容若的《雨霖铃》。
全文:
本欲起身离红尘,奈何影子落人间。
千年望等回身笑,只怨仙姑画中人。
作者: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纳兰性德曾拜徐乾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纳兰性德的 雨霖铃 种柳 解释,原文
作品原文
雨霖铃·种柳
横塘①如练,日迟②帘幕,烟丝斜卷。却从何处移得,章台③仿佛,乍舒娇眼。恰带一痕残照,锁黄昏庭院。断肠处、又惹相思,碧雾蒙蒙度双燕④。
回阑⑤恰就轻阴转,背风花⑥、不解春深浅。托根⑦幸自天土,曾试把、霓裳⑧舞遍。百尺垂垂,早是酒醒,莺语如剪。只休隔、梦里红楼,望个人儿见。
作品注释
①横塘:泛指水塘。前蜀牛峤《玉楼春》:“春入横塘摇浅浪,花落小园空惆怅。”
②日迟:即感到昼长而无聊。语出《诗经·幽风·七月》:“春日迟迟。”
③章台:春秋时楚国离宫有章华台,亦称章台;战国时秦国宫中有章台;汉时长安城中街名亦为章台。此处则是泛指京城之宫苑。
④碧雾句:谓成双成对的燕子在青色的云雾中飞来飞去。 度,通“渡”。
⑤回阑:曲折的栏杆。
⑥背风花句:谓背风的花朵不受风欺,故其不知春天的变化。风花:风中之花。唐卢照邻《折杨柳》:“露叶疑啼脸,风花乱舞衣。”
⑦托根:犹寄身。
⑧霓裳:参见《眼儿媚·咏梅》注③。
横塘如练。日迟帘幕,烟丝斜卷。却从何处移得,章台仿佛,乍舒娇眼。恰带一痕残照,锁黄昏庭院。断肠处又惹相思,碧雾濛濛度双燕。
回阑恰就轻阴转。背风花、不解春深浅薄。托根幸自天上,曾试把霓裳舞遍。百尺垂垂,早是酒醒莺语如翦。只休隔梦里红楼,望个人儿见。
赏析:是否可以设,纳兰原是南方汉族幼儿,被收养于旗人纳喇氏,虽然这段经历记得很清楚,但在大富大贵的明珠膝下,作者不敢也不能说出,这就成为积压在内心深处的悲苦,成为倾泻在作品中的叹息和眼泪
本欲起身离红尘,奈何影子落人间。
出自纳兰容若的《雨霖铃》,全文如下:本欲起身离红尘,奈何影子落人间。 千年望等回身笑,只怨仙姑画中人,这两句在不同角度有不同意思。
一、字面意思:我本来想离开这个纷纷扰扰的尘世,可影子却遗落在人间。
二、实际含义:我一心想离开这个尘世,摆脱凡事的纷扰,却奈何还有留恋,难以割舍。
总结下来表示自己身不由己。纳兰容若的词作数量不多,眼界也并不算开阔,但是由于诗缘情而旖旎,而纳兰容若是极为性情中人,因而他的词作尽出佳品。
词牌名雨霖铃的格式:
雨霖铃,词牌名,又名“雨淋铃”“雨淋铃慢”,原为唐教坊曲名。以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为正体,双调一百零三字,前段十句五仄韵,后段九句五仄韵。
另有双调一百零三字,前后段各九句、五仄韵;双调一百零三字,前后段各九句、五仄韵变体。代表作品有晁端礼《雨霖铃·槐阴添绿》等。
以上内容参考
以上内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