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瑟福的生平事迹有哪些?
卢瑟福(1871—1937),新西兰物理化学家。因首先提出放射性元素的蜕变理论,于1908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卢瑟福是哪国人_卢瑟福的一生
卢瑟福是哪国人_卢瑟福的一生
卢瑟福出生在新西兰的一个偏僻小乡村,父亲是农民,母亲是一位乡村教师。兄弟姐妹一共12人,卢瑟福排行老四。这个大家庭的生计全靠父母的辛勤劳作,孩子们也从小就知道生活的艰难,养成了自己动手去创造,踏踏实实做事的习惯。春种秋收都是全家出动,卢瑟福就在这种团结互助的家庭气氛中成长起来,形成了相互协作、尊重别人的良好品质,后来被誉为“从来没有树立过一个敌人,也从来没有失去过一个朋友”的科学家。在他的助手和学生中,先后竟有11人获得诺贝尔奖。
小卢瑟福喜欢动手动脑,修修补补是他的拿手好戏。家里有一个用了多年的大钟,经常停摆,很耽误事,大家都认为无法修理了,卢瑟福把旧钟拆开,把每个零件做好标记,清洗了油泥,又把每一个零件调整到位。结果,大钟走得很准了。照相机在当时是比较贵重的商品,卢瑟福买来几个透镜,居然制成了照相机。他自己拍摄自己冲洗,成了一个小摄影迷。卢瑟福这种自己动手的本领,对他以后的科学研究极为有用,他的工作因此总能胜人一筹。
卢瑟福10岁的时候,从母亲那儿得到一本由曼彻斯特大学巴尔授写的教科书《物理学入门》,这本书不仅讲述基础物理理论,还描述了一系列简单物理实验过程。卢瑟福深深地被书中内容吸引,并从中悟出了一些道理,这本书开始把他引上研究科学的道路。
从中学到大学,他非常珍惜学校的学习环境,所以成绩一直十分。1895年,由于他在电学和磁学研究方面的出色成就,获得去英国深造的奖学金,进入了的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开始对原子结构的研究。他和居里夫妇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放射性。居里夫妇着重研究哪些元素有放射性,而卢瑟福着重研究放射线到底是什么。
卢瑟福发现了放射性元素放射出的α、β、γ射线,并证明了其性质。后来,卢瑟福还证实了放射性不但会导致原子自然蜕变,从一种元素变成另一种元素,而且还可以用人工的方法进行蜕变。他还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模型,指明了原子可以分割,原子结构十分复杂。他的理论对后来的物理学和化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卢瑟福生平是怎样的?
欧内斯特·卢瑟福(1871—1937)英国物理学家。1871年8月30日生于新西兰纳尔逊的一个手工业工人家庭。并在新西兰长大。他进入新西兰的坎特伯雷学院学习。23岁时获得了三个学位(文学学士、文学硕士、理学学士)1895年在新西兰大学毕业后,获得英国剑桥大学的奖学金进入卡文迪许实验室,成为汤姆森的研究生。1898年,在汤姆森的下,担任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物理。他在那儿呆了9年。于1907年返回英国出任曼彻斯特大学的物理系主任。19年接替退休的汤姆森,担任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1925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1931年受封为纳尔逊男爵,1937年10月19日因病在剑桥逝世,与牛顿和法拉第并排安葬,享年66岁。
1871年8月30日生于新西兰纳尔逊的一个手工业工人家庭。并在新西兰长大。他进入新西兰的坎特伯雷学院学习。23岁时获得了三个学位(文学学士、文学硕士、理学学士)。1895年在新西兰大学毕业后,获得英国剑桥大学的奖学金进入卡文迪许实验室,成为汤姆孙的研究生。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为原子结构的研究做出很大的贡献。1898年,在汤姆孙的下,担任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物理。他在那儿呆了9年。于1907年返回英国出任曼彻斯特大学的物理系主任。19年接替退休的汤姆孙,担任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1925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1931年受封为纳尔逊男爵,1937年10月19日因病在剑桥逝世,与牛顿和法拉第并排安葬,享年66岁。
原子核物理学之父卢瑟福
欧内斯特·卢瑟福,新西兰 物理 学家,知名为原子核 物理学 之父。学术界公认他为继法拉第之后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原子核物理学之父卢瑟福,希望大家喜欢!
卢瑟福
卢瑟福是新西兰 历史 上为的物理学家,他出生在1871年8月30日,在1937年10月19日,是世界闻名的原子核物理学之父。在整个物理学术界,卢瑟福是公认的继法拉第之后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这为卢瑟福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卢瑟福的家庭情况并不好,他出生在新西兰纳尔逊的一个普通家庭之中,他的家庭是从事 手工 业的,父母都是工人。卢瑟福在新西兰长大,之后他进入新西兰的坎特伯雷学院学习。
卢瑟福中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比如说他在23岁时获得了三个学位,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学霸,这三个学位分别是文学学士、文学硕士、理学学士,能在这么年轻就取得这样的成绩,他是一个学霸。
卢瑟福的重大成就是他的关于电子核的研究,他是首先提出放射性半衰期的概念的物理学家,卢瑟福证实放射性涉及从一个元素到另一个元素的嬗变,这项研究奠定了他在物理学界的地位。
同时卢瑟福又将放射性物质按照贯穿能力分类为α射线与β射线,这项科学研究证实前者就是氦离子。因为这些伟大的贡献,所以在1908年的时候,卢瑟福获得了诺贝尔 化学 奖。
卢瑟福的成就是伟大的,所以他曾经工作过的实验室被后人称为“诺贝尔奖得主的”。为了纪念这位历史上伟大的物理学家,新西兰将他的头像印在货上,作为对他崇高的敬意。
卢瑟福的主要贡献
卢瑟福,人称是在法拉第之后的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是原子核物理学之父。1908年,卢瑟福光荣的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并且,为了感谢他的研究带来的进步,特将第104号元素命名为炉。那么,卢瑟福的主要贡献究竟有什么呢?
说起卢瑟福做出的贡献就不得不提起他曾做过的α粒子散射实验。11年卢瑟福根据这一实验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这次的实验甚至被别人称为 “物理美实验”之一。另外,卢瑟福还做了放射性的研究,证实了原子内部的变化就是放射性,并且,这种放射性可以让一种原子转变成另一种原子,这是让人所惊奇的地方。这一发现让的研究深入到了原子内部,为原子物理学开创了新的领域。
学过物理知识的人必然会知道质子,实际上质子的发现也是卢瑟福为物理学做出的伟大贡献。19年,卢瑟福通过用α粒子轰击氮核,便从氮核中打出的一种粒子,这一粒子实际上就是后来被卢瑟福命名的质子。说起卢瑟福,便不得不提及人工核反应的实现,这也是卢瑟福做出的伟大贡献。在元素的放射性衰变被证实之后,就曾尝试用各种方法来达成,元素的人工衰变。但是,后只有卢瑟福找到了正确的方法,那就是通过粒子或γ射线轰击原子核来引起核反应,并且这种方法很快便被大家推广使用,并取得了重大成效,以上介绍就是卢瑟福的主要贡献。
卢瑟福实验
卢瑟福是新西兰终为的物理学家,他出生在1871年,在1937年,他是世界闻名的原子核物理学之父,在世界学术史上他也是公认的继法拉第后,世界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但是有意思的是他曾经获得过诺贝尔奖,但是却是诺贝尔化学奖。
卢瑟福闻名世界是因为他的实验,也就是卢瑟福实验,这个实验是他发现原子核的过程。卢瑟福实验是用准直的α射线去轰击金箔,金箔的厚度是微米级别的。在进行实验的时候他发现了很多问题,也就发现了汤姆生模型的错误之处。
在卢瑟福实验中他轰击后发现绝大多数的α射线都照直穿过薄金箔,同时这些射线即便有偏转也是非常小的,但是同时他还发现有少数α射线发生偏转的角度过大,比汤姆生模型所预言的那个角度要大得多,甚至有很多的α射线偏转角大于90°。
于是他进行了更为专业的研究,他发现在轰击以后甚至有射线的偏转角度等于150°,这样一来汤姆森模型就更没 办法 说明了。所以在11年的时候,卢瑟福认为自己的研究已经 成功 ,所以就提出了原子的有核模型。
他的研究认为,与正电荷联系的质量集中在中心形成原子核,在电子核的周围是高速旋转的电子,所以他在进行卢瑟福实验的时候,有些射线是因为碰到了电子核,发生偏转,角度不一样是因为攻击到的电子核的位置不同。
卢瑟福轶事
卢瑟福是新西兰历史上为的物理学家,他的研究为世界研究原子核提供了新的理论,所以他被称为是法拉第之后世界伟大的物理学家,这样一位科学巨匠,卢瑟福轶事很多,让我们对这位科学家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绰号“鳄鱼”。这是发生在卢瑟福轶事中的一个,卢瑟福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所以家境贫寒,他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才终成功的,所以他有自己为优良的品质,就是坚持不懈,回头。
也正是因为这种精神的存在,所以他才能在艰苦研究中坚持下来,卢瑟福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的精神就像鳄鱼一样。后来学生为他起了一个外号——鳄鱼,更有意思的是他们还把鳄鱼徽章装饰在他的实验室门口,卢瑟福也乐于接受。
物理学家变成了“化学家”。这是卢瑟福轶事中为的,卢瑟福研究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于是他被授予诺贝尔奖,但是在授奖的时候他获得的不是物理学奖,而是化学奖,于是他风趣地说:“我竟摇身一变,成为一位化学家了。”
还有一个卢瑟福的轶事就是后一个土豆。由于卢瑟福家庭比较,所以在不上学的时候他必须帮助家里干活,他在考剑桥以后等待 通知 的时候正在挖土豆,他接到通知以后扔掉挖土豆的锄头喊道:“这是我挖的后一个土豆啦!”
通过卢瑟福轶事我们能够发现,这是一个多么可爱的科学巨人。
猜你喜欢:
1. 科学家的励志故事简短
2. 科学家钱三强的历史故事
3. 高考理科要怎么复习的15个记忆方法
4. 专利为何会被判定为无效
5. 高中物理哪部分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