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实验题常考 初二物理实验题常考知识点


求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物理比较重点的几个实验(考试常考的)

无非就是一些概念,很难的计算题不太出。出的话,就是声速的计算拉,什么的。好好看看书,不难的。我记得我次就考了98分,还是20分钟答完的。哈哈

初二物理实验题常考 初二物理实验题常考知识点初二物理实验题常考 初二物理实验题常考知识点


初二物理实验题常考 初二物理实验题常考知识点


有凹透镜成象 光的折射 凸凸镜成像 实像和虚像 焦点和焦距

请大家给我找10道初二物理电学实验探究题 还有 急用!!! 在线等!!!

1.物理实验课上,实验小组的张华、李强在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时,看到老师整齐摆放在桌上的器材:3节干电池,一只小灯泡,一个验电器,一个开关,若干导线.他们交流后决定:(1)由张华向老师报告,归还不需要的器材是,要求增加的器材是和.(2)李强首先测量电池组的电压.他用3节干电池联组成电池组,然后继续连接电路,刚接好一根导线,表的指针迅速偏到最右端,张华立即断开电路(拔掉一节干电池),经检查发现在连接电路时没有,也没有.(3)张华建议可使用2节干电池组成电池组进行实验,李强采纳了张华的建议.电路连接完成后,李强读出电压表…

谁帮我们提供一点中考电学实验题嘛!!!!!!!

八年级上册物理光学实验题30道

一.选择题(3分×12=36分)

1.下列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 )

A. 洒在地面上的水干了

B.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C.早晨有浓雾

D.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

2.用一个凸透镜成像时,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实像总是倒立的,虚像总是正立的

B.实像和虚像都可能是放大或缩小的

C.成实像时,物体离凸透镜越近,像越小

D.成虚像时,物体离凸透镜越近,像越大

3.观察图1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的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

B.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

C.甲车可能运动,乙车向右运动

D.甲车可能静止,乙车向左运动

4.海洋中最快的动物旗鱼游动时的速度能达到28m/s,空中飞行的凶猛的鹰捕捉猎物时的速度接近162km/h,美国西部的叉角羚1min能跑1600m,则比较可知( )

A.旗鱼跑得快 B.鹰跑得快

C.叉角羚跑得快 D.三种动物跑得一样快

5.关于实像和虚像,下列说确的是( )

A.实像能用光屏收集到,虚像不能

B.虚像是人的幻觉,并没有光线进入人眼,实像则相反

C.实像一定是由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虚像一定是由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

D.实像有放大的也有缩小的,而虚像都是放大的

6.在场上上体育课时,总感觉老师的声音没有在教室里听起来响亮,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人耳很少听到与原声相隔小于0.1s的回声

B.体育教师的声音的响度太小

C.在室外老师的声音向四周围传播开,几乎没有什么反射

D.在室内谈话时,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7.下列说确的是( )

A.放在碟里的酒精过一段时间后不见了是升华现象

B.冬天冰冻的衣服会变干是凝华现象

C.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D.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8.天坛公园的回音壁是我国建筑历史上的一大奇迹,如图2所示,回音壁应用的声学原理是下面的( )

A.声音的反射

B.声音在墙壁中的传播

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D.利用回声增强原声的现象

9.次世界大战时,一法国飞行员在2000m的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只小昆虫在游动,他顺手抓过来一看,竟然是一颗,你认为这可能的原因是( )

A.是静止在空中的

B.前进的方向与飞机飞行的方向相反,但运动得很慢

C.飞行的方向与飞机相同,并且运动的速度与飞机一样

D.这件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

10.甲、乙两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物体运动时间比乙少,则甲运动得快

B.甲物体通过的路程比乙长,则甲运动得快

C.甲物体的速度比乙大,则甲运动得快

D.甲物体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大,则甲所需的时间少

11.如图3所示,用久的灯泡其玻璃外壳会发黑,这是下面那些物态变化现象造成的( )

①熔化 ②凝固 ③汽化 ④液化 ⑤升华 ⑥凝华

A.钨丝先①③再④② B.钨丝先⑤后⑥

C.钨丝先⑤再④② D.钨丝先①③再⑥

12.在城市道路常见如图4所示的标牌,它表示的意思是( )

A.鼓号乐队不能进入 B.禁止鸣笛,保持安静

C.道路弯曲,行车注意安全 D.乐器商店的标志

二.填空题(5分×5=25分)

13.人工降雨是用飞机在空中喷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而形成的,干冰在空中迅速___________,吸热变为干冰的蒸气,使空气温度急剧下降,同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为小冰粒,这是_____________过程,冰粒逐渐变大而下落.下降过程中冰粒又变成水滴,这是___________过程,水滴降落就形成了雨(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物态变化名称)。

14.如图5所示,把振动的音叉移近一个用细绳吊着的很轻的塑料球,音叉并没有碰到球,球发生了运动,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音叉的______通过_____传给______。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可以听到由音叉发出来的声音。当把音叉放在真空的瓶子中,音叉仍然振动,但音叉所发出的声音却听不到了,原因是_______。

15.液体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 来测量温度的,如图6所示温度计的分度值是 ______ 。请读出下图温度计的读数,读数是 。

16.如图7所示,用刻度尺测量一张纸的平均厚度。书的总厚度为______cm,书共有页,则一张纸的平均厚度为_______cm。

17.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被顺利送上太空,并于次日6时左右成功返回;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三个进行载人航天的。

(1)火箭在发射时尾部的火焰如果直接喷到发射台,发射架要熔化,为了保护发射架,就在发射台底建了一个大水池,让火焰喷到水池中,这是利用水____________,使周围环境温度不致太高。

(2)火箭的上升是靠三台主发动机和置于大燃料箱两旁的两台火箭助推器实现升空的,当火箭上升到大约55km的高空时,两台助推器燃烧完毕,会自动脱落,助推器在脱落之前,它相对___________是静止的。

(3)飞船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km的高空作圆周运动,飞船平均1.5h可绕地一周,飞船的运行速度约是________km/h。(地球的半径约为6400km)

三.科学探究(5分+8分+4分=17分)

18.如图8所示的广口瓶内放一个音乐芯片,在瓶口塞上插有玻璃管的软木塞.

(1)此时,你能听到音乐声吗?答:______。

(2)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你听到的音乐声有什么变化?答:____________。

(3)设想,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答:___。

(4)这个实验能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答:___________。

19.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某个实验小组得到下列的实验数据(见下表)

时间(分) …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温度(℃) … 95 96 97 98 98 98 95 98 98 98 …

(1)从记录的数据看出,在某一次观察记录中明显错误的是第________分钟时的数据。

(2)从记录数据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此时水沸腾的温度为___________℃。此时的外界大气压________(“>”,”<”,”=”)一标准大气压。

物 质 沸 点

酒 精 78℃

水 100℃

煤 油 150℃

(3)在图9中,甲容器内盛有水,乙容器内盛有下表所列的一种液体.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若对甲容器的底部持续加热,最终发现乙容器内的液体发生沸腾,则乙容器内盛的液体是( )

A.酒精 B.水

C.煤油 D.酒精或水

20.学习完《运动的描述》这一节知识后,某物理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针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展开了一翻热烈的讨论。

甲同学说:“自然界中存在两类物体,一类是静止的物体,如地面上的建筑物;另一类是运动的物体,如飞行的飞机、行驶的汽车等.”

乙同学说:“以相同速度同向行驶的两辆汽车,以地面为参照物,两车都是运动的,而以对方为参照物,另一车又是静止的,因此,任何物体我们都无法描述它的运动情况。”

丙同学说:“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决定于参照物,选地面为参照物,物体就是静止的,若选择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则物体就是运动的。”

丁同学说:“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以上四位同学的发言,你认为_____同学的发言是正确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四.生活中的物理(5分+5分=10分)

21.住在非洲沙漠中的居民,由于没有电,夏天无法用冰箱保鲜食物。一物理教师发明了一种“沙漠冰箱”罐中罐。它是由一个内罐和外罐组成,两罐之间填上潮湿的沙子,如图10所示,使用时将食物和饮料放在内罐,罐口盖上湿布,然后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并经常在两罐间的沙子上洒些水,这样就能起到保鲜作用。问题:

(1)经常在两罐间洒些水的原因是

(2)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是为了

22.据《晚报》:去年5月,阴天,气温约为-15℃,在新疆罗布沙漠的沙丘上覆盖着约5cm~10cm厚的积雪,然而过了约20min雪不见了,而脚下却是干爽的沙地,这一现象令在场在科学考察队员瞠目,请你用所学的知识回答下面问题:

(1)请你提出自己的看法,这雪为什么不见了?

(2)简单解释你提出的看法。

五.应用创新(7分+6分=13分)

23.在与上海之间往返的13次、14次特快列车运行时刻表如下:

天津西 济南 上海

13次 到站时间 —— 16∶11 20∶11 8∶04

发车时间 14∶40 16∶16 20∶23 ——

14次 到站时间 9∶03 7∶23 3∶14 ——

发车时间 7∶28 3∶26 15∶45

到上海线长1462km。

(1)13次、14次列车全程运行的时间是多少?

(2)计算两次列车全程的平均速度。

24.钢铁中的声速为5200m/s,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人耳能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0.1s若在钢管的一端敲打一下,在另一端能听到两次声音,则钢管的长度至少应为多长?

初二上册物理实验探究题 急用,要23道,

例1 几个同学爬杆比赛时,要比较谁的功率大,分别需要哪些测量仪器和测出哪些物理量?

分析:要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人爬杆时的功率,首先就要建立一个科学模型,高度抽象、概括地描述人爬杆时的物理状态.有了正确的模型,爬杆人的体重、爬杆的高度和时间是三个必须考虑的因素.常规的方法是用体重计测体重,用秒表测时间,用长杆和卷尺测高度.而用控制变量的思想(保持同样的高度或用同样的时间),就可以在时间和高度这两个量中少测一个.因此,这样的设计性实验试题,虽然并不复杂,但却考查了学生建立科学模型和正确应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1)用体重计测体重,用秒表测时间,用长杆和卷尺测高度.

(2)用体重计测体重,用秒表测时间.(要求比赛的同学都爬过同样高度)

(3)用体重计测体重,用长杆和卷尺测高度.(要求比赛的同学在几条杆上同时开始,同时停止)

评析:本题不是简单地考查实验仪器的作,也不是课本实验的重复,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应用知识,规划、没计、实施实验,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2 (2005贵阳课改卷)甲乙两个实验小组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分别得到下面两组数据和结论.他们在交流时,甲组发现了自己实验结论的错误和产生错误的原因.你认为甲组产生错误的原因有那些?

甲组产生错误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 组

乙 组

次数

动力

动力臂

阻力

阻力臂

动力

动力臂

阻力

阻力臂

结论

动力+ 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动力 ×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分析:在探究性教学中,杠杆原理一般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实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结果,很多学生就发现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而且不止一组实验数据支持这种想法,于是学生认为他们的想法得到了证实.到了这里,教学涉及到的就不仅仅是杠杆原理的问题了,而是科学探究中归纳方法的局限性问题.

:甲组的错误:

(1)不同单位的物理量不能直接相加.

(2)这四个物理量中的三个,它们的数据都应任意设定,不能有任何人为设置的规律.

(3)没有进行多次测量并从中找到普遍规律.

二、小试牛刀

1.(2005广西柳州)由于白炽灯除了发光还产生热量,所以逐渐被称之为“冷光源”的各种节能灯代替.白炽灯的功率越大,亮度越大,产生的热量是否也越多呢?为此,小明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使25W白炽灯正常发光,把温度计放在灯泡附近任一位置,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换上100W白炽灯重复上述步骤.若100W白炽灯使温度计的温度升得高,则产生的热量多.同学们对小明的方案进行了讨论,认为:

(1)在灯泡附近的范围内,灯泡产生的热量越多,空气温度________,利用温度计测温度变化的方案是可行的;

(2)方案还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

:(1)升高越大(2)测温点要固定、测温时间要相同

2.(2005泰州)由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液)结合相关知识,可以推得F浮=ρ液V排液g,从而看出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________和液体的________有关.

有些爱思考的同学进一步提出,除上述两个因素外,浮力的大小是否还与别的什么因素有关?其中,一个比较具体的问题是:物体所受浮力大小是否与物体的形状有关?针对这个问题,若提供下列器材由你选择,你将选择哪些器材、怎样进行探究?

供选择的器材有:弹簧测力计,三个形状不同的小石块,橡皮泥,烧杯、细线和水.

(1)你选择的器材是:________________.

(2)你的探究方案(即实验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

(3)你如何根据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或获得的数据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

:排开液体的体积、密度

(1)弹簧测力计、橡皮泥、烧杯、细线和水(多选或少选均不正确)

(2)实验步骤:

或a.①用细线将橡皮泥吊在弹簧测力计上,测出橡皮泥重G;

②将橡皮泥浸没水中,记下测力计的示数F1;

③改变橡皮泥形状,将橡皮泥浸没水中,记下测力计的示数F2;

④再改变橡皮泥形状,将橡皮泥浸没水中,记下测力计的示数F3.

或b.①用细线将橡皮泥吊在弹簧测力计上,将橡皮泥浸没水中,记下测力计的示数F1;

②改变橡皮泥形状,把橡皮泥浸没水中,记下测力计的示数F2;

③再改变橡皮泥形状,把橡皮泥浸没水中,记下测力计的示数F3.

(3)(要与实验步骤对应)

或a.求出橡皮泥各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若各次所受浮力相等,说明浮力大小与形状无关;若各次所受浮力不等,说明浮力大小与形状有关.

或b.比较橡皮泥各次浸没水中时测力计示数.若测力计的示数相等,说明浮力大小与形状无关;若测力计的示数不等,则说明浮力大小与形状有关.

3.(2005泰州)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液体压强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有两只杯子,分别盛有清水和盐水,但没有标签,你能否用压强计将它们区别开?

(1)当压强计的金属盒在空气中时,U形管两边的液面应当相平,而小明同学却观察到如图1(a)所示的情景.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U形管左支管液面上方的气压______大气压(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调节的方法是:( )

A.将此时右边支管中高出的液体倒出

B.取下软管重新安装

(2)小明再作图(b)所示的检查.当用手指按压(不论轻压还是重压)橡皮膜时,发现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几乎不变化.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压强计调节正常后,小明将金属盒先后浸入到两杯液体中,如图(c)和(d)所示.他发现图(d)中U形管两边的液柱高度较大,于是认为图(d)杯子中盛的是盐水.①你认为,小明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填“可靠的”或“不可靠的”);②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

:(1)大于B

(2)压强计的气密性不好;或压强计金属盒(或“软管”)漏气;或U形管与软管连接不好.

(3)不可靠的金属盒(或“橡皮膜”)在两种液体中的深度不同;或没有控制金属盒(或“橡皮膜”)在两种液体(或“在液体”)中的深度(或“深度相同”).

4.(2005苏州)小明同学在做完“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后又进一步探究了沸水自然冷却过程中温室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他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自己设计的表格中.

小明通过描点画出如图2所示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1)根据表中的数据可推知,小明做上述实验时的环境温度(即室温)应在_______℃左右.

(2)根据图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可知沸水在自然冷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

:(1)22

(2)温度较高时,温度随时间下降较快,当温度接近室温时,温度下降越来越慢.

5.(2005苏州)刻度尺,温度计,量筒,弹簧测力计,电流表和电压表是物理实验中的常用仪器.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这些仪器具有—些共同的特点.例如它们都有一定的量程.

上述仪器还有的共同特点是(只要求写出2个):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一定的分度值

(2)刻度是均匀的

6.(2005南京)有一天,小明在家观察洗衣机排水后,对容器排尽水的时间与排水孔的大小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他找来四个同样大小的圆柱形塑料容器,在它们的底部相同位置各开一个排水圆孔,排水孔的直径d分别是1.5cm、2.0cm、3.0cm和5.0cm.在容器里放入30cm深的水,打开排水孔让水流出,用秒表测量水完全流出所需的时间t分别为73.0s、41.2s、18.4s和6.8s.

(1)请设计一个表格,并将小明测得的数据填写在表格中.

(2)请在图3中画出排尽水的时间t与排水孔直径d的关系图线.

(3)分析实验数据,初步可以看出t与d之间韵关系为:d越大,t_____,但是还不能确定它们之间明确的数量关系.

(4)请你猜想t与d之间可能存在的数量关系,并根据以上数据写出证实你猜想的思路.

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排水孔直径d/cm

1.5

2.0

3.0

5.0

排尽水的时间t/s

73.0

41.2

1 8.4

6.8

(2)图线如下

(3)越小

(4)t与d2成反比,可以作出t与图线,并观察图线是否为一条直线

(说明:本小题只要合理均正确)

7.(2005南通)为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小明设计了如图4甲所示的实验.

⑴如果要想利用此实验来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应设计怎样的实验步骤?

⑵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有关时,小明先后用大、小木块按照图甲所示的方法进行对比实验.小明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⑶在研究此问题时,小红设计的实验如图4乙所示,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另一端钩住长方形木块,木块下面是一长木板,实验时拖支长木板,然后读出弹簧力计的示数,即可测出木块和木板之间的摩擦力.小明看了小红的实验后,认为小红设计的实验优于自己设计的实验.对此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

:⑴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使它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

在木块上面加一个重物,再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使它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2;比较F1和F2的大小.

⑵不正确.实验过程中没有保持相同的压力.

⑶木块不必做匀速直线运动(或弹簧测力计保持静止,便于读数)

小丽和他的同伴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请你和他们一起来参与探究吧.

(1)选用蜡烛,凸透镜,光具座等器材,调节他们的高度,使( ),( )和( )在一条与光具座平行的直线上.

(2)测定凸透镜的焦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大于2倍焦距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到像的情况是( ),( ),( )像.

(4)逐渐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这时光屏就要( )凸透镜才能成清晰的像,进行观察和测量.

(5)直到蜡烛到透镜的某一位置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也不能成像,这时眼睛通过( )向( )处看,才能看到像,观察并记录测量结果.

(6)实验结论:物距减小时,像距( ),像( ).物体在( )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在( )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在( )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在( )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1)蜡烛火焰 凸透镜主光轴 光屏

(2)移动蜡烛,凸透镜,使光屏上成一个点的像,凸透镜到光屏的距离就是焦距

(3)缩小 倒立 实

(4)远离

(5)凸透镜 蜡烛

(6)增大 变大 大于2倍焦距处 2倍焦距处 小于2倍焦距大于焦距处 小于焦距处

tbc磨刀石_tbc磨刀石图纸
上一篇
单职业最新信息 热门单职业
下一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36084111@qq.com ,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