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碑序上写,岁进士候铨儒学晚眷生启蓝顿首拜题,是什么意思
跨界回答一波,大致意思就是这个碑是候铨、字启蓝的后生题的。详细解释如下:
岁进士是什么意思_岁进士和进士有什么区别
岁进士是什么意思_岁进士和进士有什么区别
岁进士:贡生(贡生叫做岁进士,雅称而已,根本不是进士);
候铨:人名;
儒学:儒家,和后面“儒学晚眷生”一起理解就是学儒学的后生的意思;
晚眷生:等于眷晚生,就是“后生”的意思;
启蓝:这个叫“候铨”的人,字"启蓝";
顿首:这个很熟悉了,磕头跪拜,这里的作用就是跟你写信此致敬礼不多一个意思;
拜题:拜题是个敬词,就是题字的意思。
乾隆壬子科式岁进士是什么意思?
首先壬子科指壬子年考上的,就跟甲午年 庚子年一样。至于岁进士就是岁贡生,至于岁贡生呢,首先贡生,就是地方上把一些出类拔萃的生员(即习称秀才)选出来,进贡给以备选用。至于出类拔萃你懂得。岁贡生就是有些贡生到了一定年纪还没考上,那朝廷特意开恩让这些人入国子监,由于贡生实质上还是秀才,但比起普通秀才来,贡生已具备了做官的资格,有人用时髦的话来打了个比方:“贡生是秀才这批飞机中的。”在当时官本位非常浓厚的里,有了当官资格,其地位自然也就大大提升,进而就有了乡里对贡生的恭维:像您这么的人早晚得中进士。这样,飘飘然的贡生也就顺势花钱请当地的长官或者名流写了块“岁进士”、“恩进士”、“例进士”之类的匾悬挂在宗祠上面以作炫耀,有的人有意无意以乱真,把那个标志“非正牌”进士的“岁”、“恩”、“例”等字缩得小小放在“进士”两个大字中间上方,不明就里或眼花近视的人乍一看,还真以为是“真家伙”。这也就是岁进士来历。。
岁进士候铨儒学晚眷生启蓝顿首拜题碑序,是什么意思
总体的意思是:碑文的作者落款,包含作者的身份与姓名。
具体要分成6个部分理解——岁进士、候铨、儒学晚眷生、启蓝、顿首拜题、碑序
1、岁进士。是此人的“学历”。但并不是真正的进士,是秀才通过论资排辈,取得“国子监监生”的入学资格。毕业后待遇视同举人。
2、候铨。是“吏部候铨”的简称,也就是“国子监监生”毕业后,取得授官的资格,但是还没有得到官身,等待吏部审查安排。
3、儒学晚眷生。是读书人对长辈、前辈(学历比自己高、取得功名比自己早)、长官的自谦自称。
4、启蓝。是此人的名。汉族人没有姓启的,前面的“儒学晚眷生”说明主人地位比作者高,因此落款不能写“字”,推测作者应该是个满族人,满人中有启字辈,比如书法家启功。
5、顿首拜题。是谦恭的说法。说明他写这篇碑序是写给长辈、上级的
6、碑序。是一种用于刻写石碑的,一般叙述生平事迹、记录重要的一种文体。
岁进士候选儒是什么意思
全称肯定是”岁进士、候选儒学训导“。“岁进士”不是殿试进士,是对于“岁贡(生)”的一种雅化的别称,不是真正的进士。“岁贡(生)”是“贡生”的一类,“贡生”是什么?明清科举时期,按期选拔各地府、州、县学的“生员”(俗称秀才),贡入国子监(俗称“出贡”),称“贡生”。实际上是从地方学校进入学府读书的学生,是享受教育的一种待遇,不是功名。“岁进士”不是举人,没有参加会试、殿试的资格。贡生毕业后取得了出仕做官的资格。按例,开始只能做“候选儒学训导”,就是候补州、县学的副学官。在清代后期,绝大多数的“候选儒学训导”只是一种虚衔,终老无望实授。对于岁贡生来说,美的称呼便莫过于“岁进士”了
恩拔岁进士是什么意思
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俗称大考。考取名者,分别称解元、会元、状元,谓之。之前为小考,即童生、秀才参加县、府、院三次试,每三年举行两次,三考皆名列前茅者,俗称元。会试每三年一次,凡逢子午卯酉之年农历八月中秋节,即为乡试之期。乡试考取者称举人,名称解元。凡附于举人榜之末尾者,称副榜,又名平个举人,正式名称叫副贡。贡生分五种:即恩、拔、副、岁、优五贡,皆在秀才之上、举人之下,是选拔为朝廷效力的人。五贡都算正途出身资格,可以充当教官(训导、教谕之职),俗称县学或府学老师,而且亦可充当大挑正印知县,俗称岁进士。
族谱上岁贡生和岁进士一同出现什么意思?
“岁贡生”是正式称呼,一般出现在清朝中前期
“岁进士”跟“岁贡生”是一模一样的的。这种一般出现在清朝中晚期,
“岁进士”是“岁贡生”的一种“自娱自乐”、自我拔高的称呼。
因为贡生完成学习后有资格参加会试,所以就会被朋友、同宗、亲戚“透支期望值”,先一步称呼他为“进士”。根据你获得贡生的不同途径,称“岁进士”、“优进士”、“恩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