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全文及翻译,梦溪笔谈全文及翻译
梦溪笔谈》介绍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_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晏元献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_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晏元献
《梦溪笔谈》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三部分。《笔谈》二十六卷,分为十七门,依次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机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议”。《补笔谈》三卷,包括上述内容中十一门。《续笔谈》一卷,不分门。全书共六百零九条(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农学、工程技术、文学、史事、音乐和美术等。在这些条目中,属于人文科学例如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音乐等方面的,约占全部条目的18%;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约占总数的 36%,其余的则为人事资料、军事、法律及杂闻轶事等约占全书的46%。
就性质而言,《梦溪笔谈》属于笔记类。从内容上说,它以多于三分之一的篇幅记述并阐发自然科学知识,这在笔记类著述中是少见的。因为沈括本人具有很高的科学素养,他所记述的科技知识,也就具有极高价值,基本上反映了北宋的科学发展水平和他自己的研究心得,因而被英国学者 李约 瑟誉为“科学史上的里程碑”,还称誉沈括为“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宋史· 沈括传》作者称沈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梦溪笔谈》为“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1979年7月1日为了纪念他,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在1964年发现的一颗小行星2027命名为沈括。简而言之沈括的《梦溪笔谈》是科学技术史上的重要文献,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梦溪笔谈》在线阅读
故事一 故事二 辨证一 辨证二 乐律一 乐律二 象数一 象数二
极星测量 人事一 人事二 官政一 官政二 权智 艺文一 艺文二 艺文三
书画 技艺 神奇 器用 异事(异疾附) 谬误(谲诈附)
讥谑 杂志一 杂志二 议 补笔谈卷一 补笔谈卷二 补笔谈卷三 续笔谈
下一页更精彩:梦溪笔谈故事一原文及翻译
梦溪笔谈二则翻译
《梦溪笔谈》二则
《以虫治虫》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译文: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成为秋田里的庄稼的危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译文: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它的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成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 大穰。
译文:
十天后,子方虫全都(被)消灭,年成因为(这个)而获得大丰收。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译文: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梦溪笔谈》2则
《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译文: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这塔)晃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译文: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译文: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译文:
没有办法,(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把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译文: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完木板,用钉子钉牢它,就不会晃动了。”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译文: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译文:
因为钉牢的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人皆伏其精练。
译文: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以虫治虫》
【原文】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翻译:《以虫治虫》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
【原文】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钱俶(钱镠的孙子)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翻译:钱氏王朝统治浙东浙西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希望能帮到你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这塔)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把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完木板,用钉子钉牢它,就不会晃动了。”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因为钉牢的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以虫治虫》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翻译:《以虫治虫》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钱俶(钱镠的孙子)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梵天寺木塔》翻译:钱氏王朝统治浙东浙西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采纳我吧
(1)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2)钱氏王朝统治浙东浙西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钱氏王朝统治浙东浙西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以虫治虫》
【原文】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翻译:《以虫治虫》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
【原文】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钱俶(钱镠的孙子)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翻译:钱氏王朝统治浙东浙西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以虫治虫》
【原文】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翻译:《以虫治虫》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
【原文】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钱俶(钱镠的孙子)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翻译:钱氏王朝统治浙东浙西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希望能帮到你
翻译:钱氏王朝统治浙东浙西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梦溪笔谈》两则 2006-12-14 《〈梦溪笔谈〉二则》教学设计 目的要求 1
梦溪笔谈二则的翻译,一行原文一行翻译
《梦溪笔谈》二则
《以虫治虫》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译文: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成为秋田里的庄稼的危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译文: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它的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成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 大穰.
译文:
十天后,子方虫全都(被)消灭,年成因为(这个)而获得大丰收.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译文: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梦溪笔谈》2则
《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译文: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这塔)晃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译文: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译文: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译文:
没有办法,(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把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译文: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完木板,用钉子钉牢它,就不会晃动了.”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译文: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译文:
因为钉牢的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人皆伏其精练.
译文: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梦溪笔谈原文翻译及赏析
钱塘江堤 我国的杭州湾由于地理原因,形成了闻名于世的钱塘江海潮。每当海潮兴起,潮头高达十多米,它们汹涌澎湃,怒涛滚滚,具有排山倒海的气势以及无坚不摧的力量。海潮一方面是雄壮的自然景观;但另一方面它又摧毁堤岸,成为危害生命财产的灾祸。 从五代开始,人们就开始筑堤以抵御海潮的袭击。吴越王钱镠用竹络装石筑堤,并在堤外打下十余行木桩,称为“滉柱”,用以减小海潮的冲击力。北宋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杭州守臣用土和柴薪筑堤,兴建了柴塘。景佑四年(公元1038年),又改用块石筑堤,这才有了最早的块石塘。 本则笔记记载北宋中期拆除滉柱和修建月堤的事,反映了那一时期人们与海潮作抗争的情形。
钱塘江,钱氏时为石堤,堤外又植大木十余行,谓之滉柱【滉柱】竖立在堤岸外的深水木桩,可以减弱潮水对堤岸的冲击。滉,音huàng。。宝元、康定间,人有献议取滉柱,可得良材数十万。杭帅以为然。既而旧木出水,皆朽败不可用,而滉柱一空,石堤为洪涛所激,岁岁摧决。盖昔人埋柱,以折其怒势,不与水争力,故江涛不能为害。杜伟长【杜伟长】即杜杞(公元1005—1050年),宋代常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神宗时为两浙转运使。为转运使【转运使】官名。宋初转运使掌管一路的粮食、财赋,后来兼管军事、刑狱,成为实际的地方行政长官。,人有献说,自浙江税场【浙江税场】指当时设在杭州的两浙路盐场。以东,移退数里为月堤【月堤】一种圆弧形大堤,其形状类似初生的月亮,故称为月堤。,以避怒水。众水工皆以为便,独一老水工以为不然,密谕其:“移堤则岁无水患,若曹何所衣食?”众人乐其利,及从而和之。伟长不悟其计,费以巨万,而江堤之害仍岁有之。近年乃讲月堤之利,涛害稍稀,然犹不若滉柱之利;然所费至多,不复可为。 【译文】 钱塘江在吴越国钱氏时修筑了石堤,堤外又立了十几行大木柱,叫作滉柱。宝元、康定年间,有人建议把滉柱取出来,认为可以得到数十万根好木材。杭州的主帅认为这个主意不错。不久,旧木桩从水中捞出来,全都朽烂不能再用了,然而滉柱一经取空,石堤被波涛冲击,年年都被摧垮。大概前人埋滉柱是为了减少浪涛的猛势,使石堤不与水直接冲撞,因此江涛不能为害。杜伟长担任转运使,有人建议从浙江盐场以东,退后几里修筑一道月牙形石堤,以便避开汹涌的潮水。大多数水工都认为这个办法可行,一个老水工认为不可,暗地里告诉他的同伙说:“要是移了堤,每年就没有水患了,你们还靠什么来穿衣吃饭?”众人都乐于自身所获的利益,就跟随着附和这一主张。杜伟长没有察觉他们的计谋,花费了上万的巨款,而江堤溃决的灾害仍然年年发生。近年来才考虑到月堤的好处,修筑了月堤,江涛的危害逐渐减少,但是还不如立滉柱的办法好;然而滉柱耗费太多,不可能再修建了。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容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山顶有一个大湖,据说是叫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把它叫做龙湫。又有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译 文
温州雁荡山(是)天下奇特、秀丽(的一座山),但是自古以来的地图地理资料(对雁荡山)都不曾有记载。(宋代)祥符年间,因为要建造玉清宫,伐木材,才有人发现这座山,这时还没有山名。根据西域载,罗汉(名叫)诺矩罗的,住在东海边的雁荡山芙蓉峰的龙湫。唐朝和尚贯休写《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的诗句。这(座)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向前(可以)俯视大海,但(当时一般人)不知道雁荡、龙湫所在的地方,后来(宋代)因为采伐木材,才开始见到这(座)山。山顶有(一个)大湖,传说把它当作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就把它当作(大、小)龙湫。还有经行峡、宴坐峰,都(是)后来人们根据贯休的诗句来命名的。(南唐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的时候,所有永嘉(一带)的山水,几乎都游历遍了,唯独没有谈到这(雁荡)山。(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雁荡山这个名称。
我观察雁荡山许多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险峻、怪异,向上耸立(约)千尺(高),高大的山崖和巨大的沟谷,不像其他的山。(雁荡山许多山峰)都包容在(周围的)一些山谷里面。从周围山地外面远望这些山峰,什么也看不到;走到山谷里面,(才看到这些山峰)峭拔林立,直冲云霄。推究它(形成)的道理,应当是被山谷里的大水冲刷,沙土都冲走了,唯独(剩下这些)巨大的岩石巍然挺立(在那里)。像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也)都(是)水流冲刷(而成)的洞穴。从下面望这些山峰,(是)高耸的岩石峭壁;从上面观察,(山谷里的山峰峰顶却又)恰好跟周围山地一样高,(甚至这)许多山峰的顶部还低于周围山地的地平面。世界上溪谷里水流冲刷的地方,都有高耸直立的土层和底部凹陷像神龛的岩石,也(就是)这一类(情况)罢了,(它们和雁荡山谷里的许多山峰的成因,原理是相同的。)现在的成皋、陕州以西的大沟谷里高耸直立的土层往往高达百尺,高高地耸立着,也(可算是)形体齐备而规模较小的雁荡山的许多山峰,只是这里是黄土的,那里是石质的罢了。(雁荡山许多山峰)既然不是挺立在平地之上,而是被深谷老林所掩蔽,所以古人没有发现它,谢灵运没有到过(这里),从事理上说是不奇怪的。
《以虫治虫》
【原文】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翻译】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
【原文】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钱俶(钱镠的孙子)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翻译】
钱氏王朝统治浙东浙西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文章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本则笔记描述喻皓高超的建筑技艺。在修建杭州梵天寺木塔时,由于各层之间不固定,因此人在塔上走动时,塔就会摇晃。喻皓用铁钉钉实了各层木板,在各个方向上使其固定,构成了若干交叉的稳固平面,塔就不会再摇晃了。喻皓的设想是符合现代建筑结构力学原理的。 在现存我国古塔建筑中,山西应县佛塔是早期木塔的代表。它建于北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距今九百多年,仍然完好无损,坚固异常。十分有趣的是,它也采用了类似于梵天寺木塔的结构,在它的每层都用梁、枋、斗拱组成平面网架,来加强它的稳固性。
钱塘江在吴越国钱氏时修筑了石堤,堤外又立了十几行大木柱,叫作滉柱。宝元、康定年间,有人建议把滉柱取出来,认为可以得到数十万根好木材。杭州的主帅认为这个主意不错。不久,旧木桩从水中捞出来,全都朽烂不能再用了,然而滉柱一经取空,石堤被波涛冲击,年年都被摧垮。大概前人埋滉柱是为了减少浪涛的猛势,使石堤不与水直接冲撞,因此江涛不能为害。杜伟长担任转运使,有人建议从浙江盐场以东,退后几里修筑一道月牙形石堤,以便避开汹涌的潮水。大多数水工都认为这个办法可行,一个老水工认为不可,暗地里告诉他的同伙说:“要是移了堤,每年就没有水患了,你们还靠什么来穿衣吃饭?”众人都乐于自身所获的利益,就跟随着附和这一主张。杜伟长没有察觉他们的计谋,花费了上万的巨款,而江堤溃决的灾害仍然年年发生。近年来才考虑到月堤的好处,修筑了月堤,江涛的危害逐渐减少,但是还不如立滉柱的办法好;然而滉柱耗费太多,不可能再修建了.
正午牡丹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②。丞相正萧吴公与欧公姻家③,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④?其花披多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⑤。猫眼黑睛如线⑥,此正午猫眼也。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⑦。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⑧,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⑨。
〔注释〕
①选自《梦溪笔谈》。沈括,北宋科学家、家。
②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古画,画的是一丛牡丹。欧阳公: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尝,曾经。 其下:牡丹丛下面。 其:指古画。精粗:精良和粗劣。这里指古画水平的高低。
③丞相吴育和欧阳修是儿女亲家。姻家,儿女亲家。
④何以:即“以何”,凭什么,根据什么。明之:辨别它。
⑤披哆:张开,下垂。燥,干。 此日中时花也:这是正午时的花。
⑥黑睛:瞳孔。如线:像一条线。
⑦带有露水的花,花冠是收拢的,花色是鲜润的。
⑧太阳渐渐移到正中,猫的瞳孔就渐渐变得狭长。
⑨此:指吴育说的话。善求:善于探求。笔意:这里是制绘画的乐趣。
全文翻译
午牡丹 沈括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画有一丛的古画
其下有一猫—:花丛下面有一只猫
未知其精粗:欧阳修不知道这幅画的水平怎样
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丞相吴育与欧阳修是亲家
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一天看了这幅画,说,这画的是正午时候的.
何以明之:用什么来证明他呢
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这花中的花瓣都散开着,而且颜色枯涩,没有光泽,这是太阳正中时候的花.
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之猫眼也:画中猫的黑眼珠眯着,好象一条线,这也是正午时候的猫眼.
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如果是带有露水的花,那么花房是聚拢着的,而且颜色显得光泽滋润.
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猫的眼珠早晚都是圆的,太阳渐渐移向正中,猫眼珠渐渐变成狭长,到了正午就像一条线了.
梦溪笔谈的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古人铸鉴,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面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仍复量鉴之小大,增损高下,常令人面与鉴大小相若。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比得古鉴,皆刮磨令平,此师旷所以伤知音也。
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
然余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皆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翻译:
古人制造镜子的时候,大镜子铸成平的,小镜子铸成凸的。镜面凹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大些,镜面凸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小些。用小镜看不到人脸的全像,所以作得稍为凸些,以使脸像变小,这样的镜子虽小仍可获得人脸全像。
造镜时要量镜子的大小,以决定增减镜子凸起的程度,使脸像和镜子大小相称。古人做工巧妙,后人造不出来了,一旦得到古时的镜子,一律刮磨使镜面平滑,这是师旷为什么悲哀(没有人)真正懂得音律的缘故啊。
世上有透光镜,镜背面有铭文,共二十字,字体极其深奥,没人能读懂。用这个镜子承受日光,背面的花纹和二十个字就会透射在房壁上,清清楚楚。有人推究它的原理,认为是由于铸造时薄处先冷,唯花纹和字的地方比较厚,冷得慢,以致铜收缩得多。
铭文和花纹虽然在背面,但是镜面上隐隐约约有痕迹,所以在光中显现出来。我观察了这面镜子,认为道理确实如此。可是我家有三面镜子,又见到了别人家所收藏的镜子,都是一个式样,图案铭文没有丝毫异,形制很古老。只有这种镜子可以透光,其他的镜子即使也有很薄的,却都不能透光。想来古人自有特殊的制作方法。
沈括的艺术成就:
沈括是乐律行家,据《宋史艺文志》载,沈括还撰写过《乐论》《乐器图》等著作。《梦溪笔谈》中与音乐相关的记述有40多条,研究并阐述了古代音乐的音阶理论;记述了沈括对唐宋燕乐的研究心得,如燕乐起源、燕乐二十八调、唐宋大曲的结构和演奏形式、唐宋字谱等。
沈括在书画收藏与鉴赏方面也是行家。他撰写过《图画歌》,用歌诗的方式,对两晋至宋代50多位名画家的作品及风格进行品评,语言精练、视角独到,得到了书画家米芾等人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