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的历史
茶叶的历史:
我国茶的历史 我国茶的历史演变过程简述
我国茶的历史 我国茶的历史演变过程简述
6000多年前,生活在浙江余姚田螺山一带的先民就开始植茶树,田螺山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我国早人工种植茶树的地方。
考古中出土的茶树根
秦统—后,促进了四川和其他地区的经济交流,种茶和饮茶才由四川逐渐向外传播。
先流传至长江流域。
公元前2世纪,西汉司马相如在《凡将篇》中提到的“荈诧”就是茶;西汉末年,在扬雄的《方言》中,称茶为“蔎”;在《神农本草经》(约成于汉朝)中,称之为“荼草”或“选”;
西汉后期到三国时代,茶发展成为宫廷的高级饮料。
如在汉代《赵飞燕别传》中,有一节关于饮茶的记载。
汉成帝崩,“后(即帝后)寝惊啼甚久,侍者呼问,方觉,乃言曰:适吾梦中见帝,帝自云中赐吾坐,帝命进茶。
左右奏帝,后向日侍帝不谨,不合吸此茶。
”这就说明在当时,茶已成为皇室中的一种饮料了。
东汉的《桐君录》(撰人不详)中谓之“瓜芦木”;南朝宋山谦之的《吴兴记》中称为“荈”;东晋裴渊的《广州记》中称之谓“皋芦”。
西晋到隋朝,茶逐渐成为普通饮料。
关于饮茶的记载也日益增多。
《广陵吾老传》中载有:“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若,往市留之,市人竞买”之句,说明茶已逐渐成为普通饮料。
5世纪,北方饮茶相效成风。
六七世纪再传播到西北。
随着饮茶习惯的广为传播,茶叶消费量迅速增加,从此,茶叶成为各族普遍喜爱的一种饮料。
唐代陆羽(728—804)在《茶经》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在神农时代(约在公元前2737年),即已经发现了茶树的鲜叶可以解毒。
《神农本草经》曾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反映的就是古代发现茶治病的起源,这说明利用茶叶少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至唐、宋时代,茶已成为“人家一日不可无”的普遍饮用之品。
明代顾炎武的《日 知录》写道:“秦人取蜀,始知若饮事。
”可见,饮茶风习是从四川传出来的。
因为隔着千山万水,“蜀道”险阻,种茶、饮茶局限于四川一带。
茶的历史是什么?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若论其起源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王褒所写《僮约》)。
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汉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且都是早期茶人。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
发源时间
神农说:陆羽根据《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记载,认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经·六之饮》)神农即炎帝,与黄帝同为上古都部落首领。然而《神农食经》据今人考证成书在汉代以后饮用始于上古原始只是传说,不是信史。
茶的历史
茶起源于。将茶作为饮料的早文字记载出自王褒的《僮约》,其中记载“武阳买茶”
正史中关于饮茶的早记载见于《三国志 吴书 韦曜传》,但《汉书 地理志》中长沙国下有“茶陵”,可以推断西汉时期在南方个别地区有茶叶种植,并已成为人们的饮料,东汉时期饮茶较为普遍。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盛行。
到了唐朝时期,茶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唐人陆羽著《茶经》,是我国部研究茶道的著作,茶叶成为进攻、上次、馈赠的佳品,品茶、斗茶成为士人的雅好。至此之后茶成为后世人不可或缺的饮料,并且茶叶还通过留学生和传教士传到世界各地,直到现在饮茶还很盛行,茶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是茶的祖国。中华民族是发现、栽培茶树,加工、利用茶叶早的。悠久的产茶历史,辽阔的茶区,优越的自然条件,精湛的采制技术,形成了源远流长、琳琅满目、千姿百态的名茶。所以能形成四千余年的茶文化历史,是因为茶具有自然的、诱人的、独特的色香味形和茶对人体特有的功效。
茶始于神农,兴于唐宋。据研究,在商朝周武王联合部落尊长伐纣,尊长就曾进贡茶叶。西晋(公元265-316年)已有贡茶的记载,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也记有贡茶。到了唐朝,开始有名茶的记载。各朝代有关名茶的著作如下:
(一)唐朝(公元618-907年):共290年,李肇著《唐国史补》、陆羽著《茶经》(公元775-780年)以及诗人李白、卢仝、白居易、杜牧等的诗歌中,均有名茶记载。
(二)宋朝(公元960-1279年);共320年,《床史·食货志》、欧阳修著《归田录》、叶梦得著《辟暑录语》、宋徽宗著《大观茶记》、蔡襄著《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黄儒《品茶要录》、唐庚《斗茶记》、熊藩《宣和北苑贡茶录》、赵汝砺《北苑别录》,均有名茶记载。
(三)元朝(公元1271-1368年):共98年。马临《文献通考》对名茶和茶的产地作了记载。西湖龙井始于元代,虞集的《游龙井》诗中有记载。
(四)明朝(公元1368-1644年):共277年。有关茶叶的专著很多,达五、六十种,记载的名茶也多。其中以顾元庆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著的《茶谱》和屠隆于万历十六年(公元1590年)撰的《茶笺》,以及许次纾于万历二十五年撰写的《茶疏》这三部书中记载较多。
(五)清朝(公元1644-11年):共268元。有《广群芳谱茶谱》、陆廷灿所撰《续茶经》,彭昌运的君山茶诗。
据查证,清朝以后,传统名茶没有间断,一直延续到现在。其中有绿茶类:西湖龙井、庐山云雾、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太平猴魁、信阳毛尖、六安瓜片、老竹大方、恩施玉露、长溪珍眉等;黄茶类:君山银针;黑茶类:云南普洱茶、苍梧六堡茶、湖南天尖;白茶类:白毫银针、白牡丹;青茶类: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闽北水仙、凤凰水仙;红茶类:祁门红茶。
茶叶随着时代的兴衰而时兴时败,特别是年代,民不聊生,茶园荒芫,名茶得不到发展,反而有的停产失传。新成立后,百业俱兴,特别是近年来,传统的历史名茶得以恢复,新创制的名茶如雨后春笋,这些品质优异、风味独特的名茶,不断满足了消费者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要求。同时也推动了名茶加工技术的提高和发展。
茶起源于。将茶作为饮料的早文字记载出自王褒的《僮约》,其中记载“武阳买茶”
正史中关于饮茶的早记载见于《三国志 吴书 韦曜传》,但《汉书 地理志》中长沙国下有“茶陵”,可以推断西汉时期在南方个别地区有茶叶种植,并已成为人们的饮料,东汉时期饮茶较为普遍。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盛行。
到了唐朝时期,茶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唐人陆羽著《茶经》,是我国部研究茶道的著作,茶叶成为进攻、上次、馈赠的佳品,品茶、斗茶成为士人的雅好。至此之后茶成为后世人不可或缺的饮料,并且茶叶还通过留学生和传教士传到世界各地,直到现在饮茶还很盛行,茶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是茶的祖国。中华民族是发现、栽培茶树,加工、利用茶叶早的。悠久的产茶历史,辽阔的茶区,优越的自然条件,精湛的采制技术,形成了源远流长、琳琅满目、千姿百态的名茶。所以能形成四千余年的茶文化历史,是因为茶具有自然的、诱人的、独特的色香味形和茶对人体特有的功效。
茶始于神农,兴于唐宋。据研究,在商朝周武王联合部落尊长伐纣,尊长就曾进贡茶叶。西晋(公元265-316年)已有贡茶的记载,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也记有贡茶。到了唐朝,开始有名茶的记载。各朝代有关名茶的著作如下:
(一)唐朝(公元618-907年):共290年,李肇著《唐国史补》、陆羽著《茶经》(公元775-780年)以及诗人李白、卢仝、白居易、杜牧等的诗歌中,均有名茶记载。
(二)宋朝(公元960-1279年);共320年,《床史·食货志》、欧阳修著《归田录》、叶梦得著《辟暑录语》、宋徽宗著《大观茶记》、蔡襄著《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黄儒《品茶要录》、唐庚《斗茶记》、熊藩《宣和北苑贡茶录》、赵汝砺《北苑别录》,均有名茶记载。
(三)元朝(公元1271-1368年):共98年。马临《文献通考》对名茶和茶的产地作了记载。西湖龙井始于元代,虞集的《游龙井》诗中有记载。
(四)明朝(公元1368-1644年):共277年。有关茶叶的专著很多,达五、六十种,记载的名茶也多。其中以顾元庆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著的《茶谱》和屠隆于万历十六年(公元1590年)撰的《茶笺》,以及许次纾于万历二十五年撰写的《茶疏》这三部书中记载较多。
(五)清朝(公元1644-11年):共268元。有《广群芳谱茶谱》、陆廷灿所撰《续茶经》,彭昌运的君山茶诗。
据查证,清朝以后,传统名茶没有间断,一直延续到现在。其中有绿茶类:西湖龙井、庐山云雾、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太平猴魁、信阳毛尖、六安瓜片、老竹大方、恩施玉露、长溪珍眉等;黄茶类:君山银针;黑茶类:云南普洱茶、苍梧六堡茶、湖南天尖;白茶类:白毫银针、白牡丹;青茶类: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闽北水仙、凤凰水仙;红茶类:祁门红茶。
茶叶随着时代的兴衰而时兴时败,特别是年代,民不聊生,茶园荒芫,名茶得不到发展,反而有的停产失传。新成立后,百业俱兴,特别是近年来,传统的历史名茶得以恢复,新创制的名茶如雨后春笋,这些品质优异、风味独特的名茶,不断满足了消费者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要求。同时也推动了名茶加工技术的提高和发展。
茶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是什么?
茶始于神农,兴于唐宋。距今应该是五千年的历史了,据研究,在商朝周武王联合部落尊长伐纣,尊长就曾进贡茶叶。西晋(公元265-316年)已有贡茶的记载,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也记有贡茶。到了唐朝,开始有名茶的记载。
茶的历史是什么?
1、远古到南北朝时期
相传由神农氏尝百草而发现茶。到战国以后,在古文献中即有“茶”的记载。从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追述中可知,我国商末周初之时,古之巴蜀地区即已种茶产茶。
2、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统一,经济发展。隋朝开通南北大运河,便利南茶北运和文化交流。出现将“荼”字减去一笔,俗写成“茶”,自此便成为专用的茶字。唐代开元年间,北方禅宗兴起,坐禅祛睡,倡导饮茶,饮茶之风由南方向北方发展。上元至大历年间,陆羽《茶经》问世,成为我国也是世界部茶叶专著。
3、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茶区继续扩大,种茶、制茶、点茶技艺精进。宋代茶文化发达,出现一批茶学著作,如蔡襄《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黄儒《品茶要录》,特别是宋徽宗赵佶亲著《大观茶论》等。宋元之际,刘松年《卢仝烹茶图》、赵孟頫的《斗茶图》等更是中华茶文化的艺术珍品。
4、明朝时期
明代朱元璋体恤民艰,从此我国茶叶生产由团饼茶为主转为散茶为主。茶类有了很大发展,在绿茶基础上,白茶、黑茶、黄茶、乌龙茶、红茶及花茶等茶类相继创造出来。明代强化茶政茶法,为巩固设立茶马司,专营以茶换茶马交易。
5、清朝到时期
清代海外交通发展,贸易兴起,茶叶成为我国主要出口商品。康熙23年,清朝廷开放海禁,我国饮茶文化和茶叶商品传往西方。在初期,创立初级茶叶专科学校,设置茶叶专修科和茶叶系,推广新法种茶、机器制茶,建立茶叶商品检验制度,制订茶叶质量检验标准。
茶的历史是什么?
茶叶历史如下:
6000多年前,生活在浙江余姚田螺山一带的先民就开始植茶树,田螺山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我国早人工种植茶树的地方。
秦统一后,促进了四川和其他地区的经济交流,种茶和饮茶才由四川逐渐向外传播。先流传至长江流域。
至唐、宋时代,茶已成为“人家一日不可无”的普遍饮用之品。文学家王心鉴作《咏茶叶》一诗称:千挑万选白云间,铜锅焙炒柴火煎。泥壶醇香增诗趣,瓷瓯碧翠泯忧欢。老君悟道养雅志,元亮清谈祛俗喧。不经涅槃渡心劫,怎保本源一片鲜。
茶叶选购标准
1、按体质选茶
辨体质选茶是茶道养生的重要基本功之一,从茶的生长地区来看,有东南西北的不同,更有寒热温凉的区别,泡制加工过程也有所不同,严格地说,并不是喝所有的茶都对身体有益。
2、选购常识
茶叶的选购不是易事,要想得到好茶叶,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如各类茶叶的等级标准,价格与行情,以及茶叶的审评、检验方法等。
茶叶的好坏,主要从色、香、味、形四个方面鉴别,但是对于普通饮茶之人,购买茶叶时,一般只能观看干茶的外形和色泽,闻干香,使得判断茶叶的品质更加不易。这里粗略介绍一下鉴别干茶的方法。干茶的外形,主要从五个方面来看,即嫩度、条索、色泽、整碎和净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