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_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名词概念


2014年考试冲刺题及解析:幼儿心理学(名词解释)

(1) 准备阶段;(2)孕育阶段;(3)豁朗阶段;(4)检验阶段。

1.个性

学前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_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名词概念学前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_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名词概念


学前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_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名词概念


学前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_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名词概念


(1)阶段性;(2)连续性;(3)顺序性;(4)联系性;(5)异性。

2.自我意识

3.需要

6.气质

7.性格

8.能力

9.智力分化论

10.智力复合论

11.智力内容变化论

1.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人与人之间个性的异主要体现在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言行举止中。要了解一个人的个性,主要看他的言行表现,而在言语和行为两者中,行为表现更能反映一个人真实的个性。

2.自我意识: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的存在以及与周围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就是自我意识。

4.动机:是指在需要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动机可能是意识到的,也可能是未被意识到的。

5.兴趣:是指人积极地接近、认识和探究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心理倾向。兴趣有三个特点:指向性、情绪性和动力性。

6.气质:指一个人所特有的、主要是生物决定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反应的大小)、平衡性(兴奋或抑制的优势)及灵活性(转换的速度)、指向性(有人倾向于外部事物,有人倾向于内心世界)方面。气质的特点包括天赋性、遗传性、稳定性。

7.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性格的特点包括对现实稳定的态度、惯常的行为方式。

8.能力: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通过人的活动体现出来;反过来,又是成功完成活动的条件。

9.智力分化论:这种理论认为,儿童的智力最初是混沌不分化的,儿童智力因素的数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开始是一般化的智力,后来逐渐发展为一些智力因素群。这种理论认为,将智力分成一般智力(决定一个人智力高低的主要因素)和特殊智力(完成某些特定任务所必需的),比较适合于儿童智力发展的规律。

10.智力复合论:这种理论认为,儿童的智力最初已经是复合的、度发展的,其发展趋势是各种智力因素的比重和地位不断变化,复合性因素的比重越来越大。

11.智力内容变化论:这种受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影响比较明显。理论认为,同一智力因素本身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同是智力的一般因素,在婴儿期,其内容是感知动作性质的,以后则是认知性质的。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 量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别感觉的 物间的最小异量叫别感觉阈限。

1、13—14年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发展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名称和内容体系。

四、六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具备了人类思维的整体结构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存在不平衡性。

教育心理学之所以在这个时期从心理学的母体中出来,是因为( )。 A、教育需要心理学 B、机能主义心理学兴起 C、行为主义心理学兴起 D、学习理论形成 2、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使理论建立在材料之上而不是材料建立在理论之上,就要贯彻( ) A、客观性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发展性原则 D、教育性原则 3、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其研究必然是应用研究,因此要贯彻( ) A、客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D、教育性原则 4、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异,可以加速或延缓,但发展的顺序一般不能改变。

说明心理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异性 D、方向性 5、心理发展的童年期正是接受教育的( ) A、学前教育阶段 B、初等教育阶段 C、中等教育阶段 D、初中阶段 6、儿童通过感觉和动作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是认知发展的( )阶段。 A、感知运动 B、前运算 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 7、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在自我意识发展的什么阶段?对自己的行为和行为结果的评价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概括与。

A、生理自我 B、心理自我 C、自我 D、他人自我 8、学习的基本功能是( ) A、适应环境 B、发展自我 C、开发潜能 D、获得经验 9、根据学习的层次,比概念学习低一层的学习是( ) A、信号学习 B、规则学习 C、辨别学习 D、言语学习 10、认为学习的本质是自我实现的过程的学习理论是( ) A、文化历史学派 B、行为主义 C、人本主义 D、建构主义 11、什么情况下,动机对学习具有程度的促进作用。 A、动机强度较高 B、动机强度较低 C、动机强度适中 D、动机最强 12、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思维卷入过多需要一定的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 )。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的异而不同 13、其目标是得到某种地位的学习动机是( ) A、认知的内驱力 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C、附属的内驱力 D、内部动机 14、运用强化激发外部动机的前提是( )。 A、知道强化与被强化的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 B、强化是正强化 C、强化是权威人物给予的 D、强化要及时 15、“诱因对比效应”研究表明什么情况下后继强化有效?( ) A、前后两次强化等值 B、前面的强化大于后面的强化 C、前面的强化小于后面的强化 D、后面的强化与前面的强化无关 16、成就动机可以区分为力求成功与力免失败两种倾向,力求成功者的成就动机( )。

A、高 B、低 C、与力免失败者一样 D、与学习无关 17、有动机价值的归因模式是( ) A、归因于能力 B、归因于努力 C、归因于任务性质 D、归因于运气 18、成就动机水平高的人倾向于归因于( ) A、能力 B、努力 C、任务性质 D、运气19、对于学习的学生把失败归因于( ) A、学习方法 B、能力 C、努力 D、运气 20、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令其( ) A、产生成就感 B、观察榜样 C、相信自己 D、认识自己 21、新学习的内容只是原有知识的一个特例,它的吸收不改变原有知识的属性的同化是( ) A、类属同化 B、相关同化 C、总括同化 D、并列结合同化 22、人们在保持知识时采用各种记忆术,实际是应用了记忆的( ) A、精加工策略 B、多重编码 C、过度学习 D、人为增加线索 23、迁移的概括原理理论认为实现迁移的原因是两种学习之间有共同的概括化的原理,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A、桑代克 B、苛勒 C、奥苏倍尔 D、贾德 24、表征知识的基本单位是符号,那么表征技能的基本单位是( ) A、概念 B、产生式 C、网络结构 D、模块 25、智力技能的作对象是( ) A、身体的运动系统 B、大脑 C、符号化观念 D、具体的物体 26、技能学习的最基本的条件是( ) A、讲解 B、 C、练习 D、反馈 27、根据加里陪林的观点,智力技能的形成不能够缺少( ) A、知识 B、言语 C、练习 D、 28、在没有进行练习之前,技能即产生式系统还停留在什么状态?只有经过练习才能达到自动化成为真正的技能。( ) A、程序性知识 B、动作连锁 C、言语 D、陈述性知识 29、问题的核心成分是( ) A、障碍 B、条件 C、结果 D、起始状态 30、解决问题选择作步骤时人们最常用的策略是( ) A、算法式 B、启发式 C、爬山法 D、手段——目的策略 31、影响问题解决的客观因素指( ) A、问题情境 B、客观环境 C、问题的给定信息 D、问题的背景 32、定势是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的主观因素,证明这一结论的实验是( ) A、水下射靶实验 B、罗森塔尔实验 C、邓克尔的点蜡烛实验D、卢钦斯量水实验 33、创造力的测量最常用的方法是( ) A、测验法 B、实验法 C、专家评定法 D、观察法 34、培养创造力的关键是( ) A、给学生以心理上的自由 B、提供榜样 C、思维训练 D、人格培养 35、学习者用来调节自己的注意、记忆、思维等过程的技能就是( ) A、学习策略 B、认知策略 C、学习方法 D、元认知 36、品德是一种( )。

A、现象 B、意识形态 C、道德准则 D(2)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一、小学教学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儿童心理的有意性和自觉性。学习的性要求可以培养孩子的感、义务感,也培养了意志力,这些对儿童个性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集体生活的要求提高了交往能力和认知水平,也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自我意识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儿童会表现出观察的目的性、性、顺序性、判断力都比较。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应教会孩子明确观察目的,教给孩子观察的方法、学会对观察结果进行处理,并养成观察习惯。

(1)要使学生明确了解自己活动的目的任务,并愿意为达到目的任务而努力。

(2)向学生提出适当的长远的识记忆任务。

(3)教会学生地自觉地检查自己的记忆效果。

2、意义识记的培养

(1)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2)对高年级学生要教会他们良好的记忆方法。

(3)考虑记忆恢复现象

(3)适当训练机械记忆能力

3、加强复习,防止遗忘

五、丰富儿童的语言、丰富儿童的表象、进行专门的想象训练。

六、1、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使要求学生注意的对象具有新颖性、较大的强度、运动变化性、突出注意对象与背景的异;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激发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培养抗干扰能力。3、运用两种注意交替的规律组织教学。

七、因为小学生的心理活动具有很强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容易被认识对象本身的特点所吸引,使用直观教学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且也能帮助学生进行感知、思维、记忆和想象。

儿童心理学老师回答的,为了给儿子挣点积分来提问。问题太多,分太少了,再给点分帮你答下面的题。

儿童的发展名词解释

《儿童发展》是约翰·W.桑特洛克所著的一本书籍,该书讲述了儿童从受孕到出生,从婴儿到儿童乃至到青少年的成长、养育和教育的全过程,并对孩子的身心发育、健康成长,以及与此有关的、种族、经济、文化因素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比较和研究。

《儿童发展(第11版)》不仅可以为综合性大学、高等师范院校心理学和相关专业学生作教材或教学参考使用,而且也可以为广大儿童事业工作者、儿童的父母打开了解与把握儿童心理的一扇窗,传递科学的儿童观与儿童心理发展知识,并提供可作的解决儿童成长中常见心理问题的技能。

急需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伍新春 复习资料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卷 (答题卷) (编号1) 一、填空题(共10分,每小题 1 分) 1.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其中发展心理是基础,教育心理是根据, 而 是本课程的目的。

2. 儿童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趋势: ; ;从“对人”到“对己”;从片面到全面。 3. 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 把儿童个性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 期、性器期、 和期。

4. 人的情感具有两大功能: 功能和信号交际功能。教育家 曾经不无感慨地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

5. “教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句话体现了教学设计基本原则中的 原则。 6. 男孩的兴趣多指向于 ,喜欢摆弄物体,拆散玩具,并探索其中的微妙,积极参加小发明、小创造。

而女孩的注意多指向 ,喜欢探索人生,对人际关系很注意,很敏感。 7. 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有三个重要的观点: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强调学习的 。

二、不定项选择题(共20分,每小题2分) 1. 在自然或真实生活条件下,不对有关变量加以控制,只记录自然发生的,以获取有意义信息的方法,称之为( ) A. 实验法 B. 调查法 C. 观察法 D. 故事法 2. 小学低年级儿童往往会将“我妈妈说的”“我们老师说的”挂在嘴边,表明其道德发展阶段处于皮亚杰所说的( )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阶段 D.公正阶段 3. 由于先前活动而形成的心理的一种特殊准备状态称为( ) A.迁移 B.变式 C.定势 D.原型启发 4.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是心理学家( )提出的。 A.皮亚杰 B.布鲁纳 C.桑代克 D.斯金纳 5. 对于那些常说“我知道这样做不好,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学生,教师应加强其道德的( )的培养。

A.情感 B.判断 C.认知 D.意志 6. 尊师爱生是师生关系( )特点的表现。 A.主导性 B.双向性 C.性 D.互动性 7. 从迁移的性质来说,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是( )迁移。

A教师 B.学生 C.课程内容 D.教室 三、判断题(共 10 分,每小题 1 分) 1. 研究显示,10岁时儿童的视觉调节能力的范围,远近物体都能看清,10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儿童视力呈逐渐下降趋势。-----------------------------------------( ) 2. 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阶段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转。

---------------------( ) 3. 道德是一种心理现象,是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研究的主要对象。-----------( ) 4. 教学目标具有指导教学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学生学习的进行等基本功能。

---------------------------------------------( ) 7. 小学儿童智能水平的异给我们教育的启示是,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部分智能超常或者低下的儿童身上,关注异化教育。---------------------------------------------( ) 8. 自我提高的动机和附属动机都是为着某种外在的目的,所以都属于外部动机。

---( ) 9. 横向迁移是指不同难度、不同概括性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即上下位学习的迁移。-----------------------------------------------------------------------( ) 10. 课堂教学实质上是师生双方互动交流的过程,要提高教学效率,师生之间必须进行广泛的信息交流和情感共鸣。

---------------------------------------------------( ) (提醒:请将选择题和判断题结果集中填入答题框内) 四、名词解释(共 16 分,每小题 4 分) 1、教学模式——是依据特定教学理论设计出来的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系统。 2、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指个体习惯性的加工信息的方式。

3、自我效能感——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主观判断)。 4、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智力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各种表现,特别是对意外情况和偶发,能够及时地作出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以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

五、简答题(共 24 分,每小题 6 分) 1. 什么是技能?请简述这个概念所阐述的特点。 答:技能是指个体通过练习而习得的合理的动作系统。

(概念2分) 1)技能是由一系列动作组成的动作系统,单一的动作不能叫做技能。 2)构成技能的动作系统是一个合理的动作系统,无目的的或不必要的动作,不能称为技能。

3)技能是后天获得的。个体的不随意动作和反射性动作是先天的本能反应,不属于技能范畴。

4)任何技能的习得都需要经过一定的练习。那些不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系统不是技能。

(每小点1分) 2. 请简要阐述一下采用表扬与批评的基本原则。 答:采用表扬与批评的基本原则: 1)目的明确——避免“捧杀”或“棒杀” 2)客观公正——实。

教育心理学的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中的名词比较多,以下有一些关于教育心理学的名词解释:心理发展1.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3—6),童年期(7—12),少年期(12—15),青年期(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以后)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劳伦兹指出“关键期”指个体发展中环境影响起作用的时期。

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4)异性童年期(小学生),少年期(初中生,被称为“心理断乳期”),青年初期(高中生,经验向理论转化)个体成长的两个高峰期:幼儿期和少年期2.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感知运动阶段(1—2):客体性前运算阶段(2—7):自我中心性,思维片面性具体运算阶段(7—11):去自我中心,思维可逆转,守恒形式运算阶段(11—):命题运算,思维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教学启示:(1)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内容和方法(2)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3.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两种水平(1)儿童现有的水平,有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的儿童心理金额给的发展水平。

(2)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启示: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还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走到新的水平。

支架式教学:即在学生试图解决超出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给与支持和知道,帮助其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使之完成最终任务。4.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其他的性有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0—1.5岁)(婴儿期)(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儿童早期)(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学前期)(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学龄期)(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青年期)(初中生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亲密感对孤独感(18—30岁)(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30—60岁)(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60岁以后)(成年晚期)学习理论1.学习定义: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学习分类:(1)按学习主体分:动物学习、人类学习、机器学习(2)学习结果加涅分: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3)学习意识阿瑟雷伯分: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4)奥苏贝尔:接受学习和发展学习,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5)我国学习分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三类。

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联接派学习理论)(1)经典型条件作用(小狗):巴普诺夫和华生,通过条件作用建立 —反应(S—R),规律有习得、消退、泛化与分化(2)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学习理论(教育史上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2.学习的进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3.学习的三原则: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3)斯金纳的作性条件作用理论(迷箱):人和动物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有特定 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和作(不与人任何特定 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性反应。

正强化:通过呈现个体想要的愉快 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的 来增强反应频率。

惩罚:凡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 或。程序教学:小步子原则,自定步调原则,积极反应原则,及时反馈原则。

教育启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AL)提供理论支持。(4)班杜拉的学习理论: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记忆)、复现(产生动作)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强化分1.直接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2.替代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

3.自我强化:对自己表现出的符合或超出标准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3.认知派学习理论:(1)格式塔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科勒的黑猩猩实验。

,从学习的结果来看,学习并不是形成 —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了新的定性。第二,从学习的过程来看,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2)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首先学习是有目的的,是期望的获得,学习的目的性是人类学习区别于动物学习的主要标志。(期望是托尔曼的核心概念)(3)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教学观:教学目的是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学习法:发现法(4)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与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是对立的):学习的分类:在学习方式上分接受学习和发现。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4)交往注意的分配:指一定(4)充分利用无意识记时间内,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 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力分配到不同的活动当中。的标准。

心理学的解释 研究 心理现象的 客观 规律 的科学。心理现象指认识、 情感 、意志等心理过程和 能力 、性格等心理 特征 。据 不同 研究 领域 和目的分 普通 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神经心理学、语言心理学等。 词语分解 心的解释 心 ī 人和高等 动物 体内主管血液 循环 的器官(通称“心”):心包。心律。心衰。心悸。 , 枢纽 ,主要的:心腹。中心。 习惯 上指 思想 的器官和思想情况,感情等:心理。心曲。心魄。心地。 心扉 。衷心。心旷神 理学的解释 宋明时期的一种 崇尚 理性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包括以周敦颐、程颢、 程颐 、朱熹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和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前者认为;理;是永恒的,先于世界而存在的 精神 实体,世界万物只能由;

心理学考试中名词解释是什么意思

1975 年塞里格曼 (Seligman) 用人当受试者, 结果使人也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实验是在大学生身上进行的, 他们把学生分为三组: 让组学生听一种噪音, 这组学生无论如何也不能使噪音停止。 第二组学生也听这种噪音, 不过他们通过努力可以使噪音停止。第三组是对照, 不给受试者听噪音。 当受试者在各自的条件下进行一段实验之后, 即令受试者进行另外一种实验: 实验装置是一只 "手指穿梭箱", 当受试者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一侧时, 就会听到一种强烈的噪音, 放在另一侧时,就听不到这种噪音。 实验结果表明, 在原来的实验中, 能通过努力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 以及未听噪音的对照组受试者, 他们在 "穿梭箱" 的实验中, 学会了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 使噪音停止, 而组受试者, 也就是说在原来的实验中无论怎样努力,不能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 他们的手指仍然停留在原处, 听任刺耳的噪音响下去, 却不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 为了证明 "习得性无助" 对以后的学习有消极影响, 塞里格曼又做了另外一项实验: 他要求学生把下列的字母排列成字, 比如 ISOEN,DERRO, 可以排成 NOISE 和 ORDER。 学生要想完成这一任务, 必须掌握 34251 这种排列的规律。实验结果表明, 原来实验中产生了无助感的受试者, 很难完成这一任务。 随后的很多实验也证明了这种习得性无助在人身上也会发生。

你就要写: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成见效应”、“光圈效应”、“日晕效应”、“以点概面效应”,它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应用学科

率在护理学中名词解释是什么

校园文化的心理功能有哪些 P257:

给出一个名词像“肾”,让你解释它具体是什么东西,有什么用!

学前心理学 名词解释 阈限是什么意思?

阈限(Liminality)一词源自拉丁文“limen”(英语threshold,意思是极限),指“有间隙性的或者模棱两可的状态”(这段摘自百度百科)。更通俗点理解其实就是临界值的意思,具体就是指引起感觉的 强度临界值。心理学中有关阈限有两个重要概念:(1)阈限。这是指刚好可以引起感觉的最小 强度。(2)别阈限。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异的最小 变化强度

心理学 名词 “习得性无助” 是什么意思 名词解释

希望以下回答您可以采纳

来源

定义

习得性无助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症状

习得无助感最常见的描述是:一个人消极的生活情况,经常没有意志力去战胜困境,而且相当依赖别人的意见和帮助。成因不单是生活情况的改变,或是特殊的生活体验,服用物有时也会造成这种心理困境。 在诸多造成习得无助感的成因当中,最显而易见、可预测的是大环境的改变,如、饥荒、旱灾都会造成一个人出现习得无助感。例如心理学家曾研究二次大战犹太人时的幸存者,发现他们开始拒绝关心和鼓励自己。现代中容易造成习得无助感的环境则有:院、孤儿院或是安宁疗养机构。当人类得到习得无助感时,他们通常会从三个角度来处理问题,也就是: 个人(Personal):他们也许会将自己投射到问题上,换句话说,倾向于针对问题来内化自己。 普及(Pervasive):他们也许会认为问题影响了生活中每个层面。 永恒(Permanent):他们也许会认为问题是不可能被改变的。 上述这三点看问题的角度,通常被称为「3 Ps」,这三个论点同时也帮助了具有习得无助感的人们走出自己的心理困境。不过有的时候,当面临巨大的危机时,人类也有可能自动走出习得无助感的枷锁。在《歌门城》(Gormenghast)中的主角泰特斯·格兰(Titus Groan)原先是一位消极处世的贵族,但当家园有难,就马上转变成积极学习应战的态度,当危机解除,则又回来原先消极处世的情境。

归因

个体把控制力缺失归因于:(1)性而不是暂时性(2)自己内在人格因素而不是情境因素(3)渗透到生活中多方面。易倾向于产生习得性无助。

表现

习得性无助学生形成了自我无能的策略,最终导致他们努力避免失败。他们力求无法实现的目标,他们拖延作业,或只完成不费力气的任务。他们沮丧,并以愤怒的形式表现出来。美国阅读委员会的报告描述这类学生是“懒散、怠慢、有时是破坏性的。他们不完成作业。他们面临困难的作业很快就放弃。他们在要求大声阅读、测验时变得焦虑”。

产生过程

塞得格曼在无助感理论中对无助感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说明 。根据他的理论无助感产生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 ( 1 ) 在努力进行反应却没有结果的“不可控状态”中体验各种失败与挫折 。 ( 2 ) 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认知 。这时人会感到自己的反应和结果没有关系 ,产生“自己无法控制行为结果和外部”的认知 。 ( 3 ) 形成“将来结果也不可控”的期待 ,“结果不可控”的认知使人觉得自己对外部无能为力或感到无所适从 ,自己的反应无效 ,前景无望 ,即使努力也不可能取得成果 ,也就是说 :“结果不可控”认知和期待使人产生无助感 。 ( 4 ) 表现出动机 、认知和情绪上的损害 ,影响后来的学习 。

求解:《幼儿心理学》中名词解释“延迟模仿”

儿童除了用身体和外部动作来寻找新方法外,开始在头脑里用“内部联合”方式解决新问题。运用表象模仿别人做过的行为来解决眼前的问题,延迟模仿能力产生。

心理学组织变革名词解释是什么意思

组织变革(Organizational Change)是指运用行为科学和相关管理方法,对组织的权利结构、组织规模、沟通渠道、角色设定、组织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组织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成员之间的合作精神等进行有目的的、系统的调整和革新,以适应组织所处的内外环境、技术特征和组织任务等方面的变化,提高组织效能。

进化心理学异繁殖名词解释是什么意思

注意的转移:只当环境或任务发生变化时,注意从一个物件或活动转移到另一物件或活动上。

错觉:就是对事物的歪曲的、不正确的知觉

问题解决:

等等我补充

心理学直观行动思维名词解释是什么?

就是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这种思维的进行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

人本心理学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20世纪50-60年代兴起于美国,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与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分道扬镳,形成心理学的第三思潮。

时代精神:

反主流文化运动。对不满。

由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创立,现在的代表人物有C.R罗杰斯。人本主义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故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第三思潮。

1.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

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他将其分为两大类、七个层次、好像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人在满足高一层次的需要之前,至少必须先部分满足低一层次的需要。类需要属于缺失需要,可到起匮乏性动机,为人与动物所共有,一旦得到满足,紧张消除,兴奋降低,便失去动机。第二类需要属于生长需要,可产生成长性动机,为人类所特有,是一种超越了生存满足之后,发自内心的渴求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需要。满足了这种需要个体才能进入心理的自由状态,体现人的本质和价值,产生深刻的幸福感,马斯洛称之为“顶峰体验”。马斯洛认为人类共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就是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2.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刚出生的婴儿并没有自我的概念,随着他(她)与他人、环境的相互作用,他(她)开始慢慢地把自己与非自己区分开来。当最初的自我概念形成之后,人的自我实现趋向开始启用,在自我实现这一股动力的驱动下,儿童在环境中进行各种尝试活动并产生出大量的经验。通过机体自动的估价过程,有些经验会使他感到满足、愉快,有些即相反,满足愉快的经验会使儿童寻求保持、再现,不满足、不愉快的经验会使儿童尽力迥避。在孩子寻求积极的经验中,有一种是受他人的关怀而产生的体验,还有一种是受到他人尊重而产生的体验,不幸的是儿童这种受关怀尊重需要的满足完全取决于他人,他人(包括父母)是根据儿童的行为是否符合其价值标准,行为标准来决定是否给予关怀和尊重,所以说他人的关怀与尊重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体现著父母和的价值观,罗杰斯称这种条件为价值条件,儿童不断通过自己的行为体验到这些价值条件,会不自觉地将这些本属于父母或他人的价值观念内化,变成自我结构的一部分,渐渐地儿童被迫放弃按自身机体估价过程去评价经验,变成用自我中内化了的的价值规范去评价经验,这样儿童的自我和经验之间就发生了异化,当经验与自我之间存在冲突时,个体就会预感到自我受到威胁,因而产生焦虑。预感到经验与自我不一致时,个体会运用防御机制(歪曲、否认、选择性知觉)来对经验进行加工,使之在意识水平上达到与自我相一致。如果防御成功,个体就不会出现适应障碍,若防御失败就会出现心理适应障碍,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目标是将原本不属于自己的是经内化而成的自我部分去除掉,找回属于他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用罗杰斯的话说“变回自己”“从面具后面走出来”,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机能。人本主义的实质就是让人领悟自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来的价值观念,让人重新信赖、依靠机体估价过程来处理经验,消除外界环境通过内化而强加给他的价值观,让人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由自己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掌握自己的命运,修复被破坏的自我实现潜力,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在心理学发展中的贡献和局限

反对仅仅以病态人作为研究物件,把人看为本能牺牲品的精神分析学派,也反对把人看作是物理的、化学的客体的行为主义学派。主张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

忽视时代条件和环境对人的先天潜能的制约和影响。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中名词解释什么是人格

人格也称个性,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Persona,原来主要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类似于京剧中的脸谱,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用来说明: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也会根据角色的不同来换面具,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面具后面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真我,即真实的自我,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

中文名

人格

personality

心理学

应用范围

人格心理学

幼儿心理学名词解释 同伴关系 直觉行动思维 自传体记忆

心理学考试中名词解释是什么意思 就是把书本上的对这个名词的解释写下来。例如:让你名词解释“光环效应”。

同伴关系,就是指年龄相同或者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并相互协作的关系.

直觉行动思维又称直观行动思维,主要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是水平的思维.对于儿童来说就是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

自传体大学心理学考题记忆指对个人复杂生活的混合记忆,与记忆的自我体验紧密相联.对于婴幼儿来说是指婴儿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的具体记忆.

考幼儿心理学得看什么教材

(4)因势利导,利用动机的迁移。

《幼儿心理学》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幼儿心理学》是幼师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考试以教学大纲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史献平主编的《幼儿心理学》(2009年版)为依据。《幼儿心理学》课程的考试内容、考核目标和考试命题充分体现幼师专业的学科性质与特点,强调学生对本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理论 ...的掌握水平,以及运用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本学理科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的理解,注重考察学生运用本学科理论解决幼教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对教学大纲中涉及的概念、观点和原理能清楚地理解和识记,能深入理解和运用重要的理论、原理分析幼儿的行为,探索解决的方法。为和谐师生关系、发挥师生潜能、进行因材施教、实施创新教学、提高教育质量打下坚实的心理学科学基础。 Ⅱ、考试内容 本科目考试主要考察考生对中学心理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把握、理论以及应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要反映学科知识的内部联系,注重对考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考核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和应用三个能力层次,其具体要求如下: 识记:要求记住考试大纲和指定参考教材中规定的基本概念、原理、原则、结论等。 理解:要求领会和理解有关概念、原理、理论的主要含义、适用条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或举例加以说明,正确理解概念、原理、理论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应用:能够将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应用于具体教育教学情境,说明事实、提供参考建议、解决实际问题。 Ⅲ、考试大纲 章 绪论 【考试内容】 识记:心理学、幼儿心理学的概念。 理解: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心理现象的本质。 应用:主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 【重点内容】 心理学、幼儿心理学的概念;心理现象的本质;幼儿教育学的学习方法。 第二章 幼儿心理发展的基础理论 【考试内容】 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成熟势力说、行为主义学说、精神分析学说、认知发展学说、学习论的代表人物及主要理论观点。 【重点内容】 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行为主义学说、认知发展学说的代表任务及主要理论观点;观察学习的概念;替代强化的概念。 第三章 幼儿的感知觉和注意 【考试内容】 识记:感觉、知觉、注意、感觉域限、别感觉域限、无意注意、有意注意、错觉、观察力的概念。 理解:感觉、知觉的特性及其应用;影响幼儿注意发展的因素;幼儿感知觉的特点。 应用:幼儿注意及观察力的培养。 【重点内容】 感觉、知觉、注意、有意注意、别感觉域限、错觉的概念;幼儿注意及观察力的培养;感、知觉的特性及其应用;影响幼儿注意发展的因素。 第四章 幼儿的记忆与想象 【考试内容】 识记:记忆、想象、无意想象、有意想象的概念。 理解:记忆的过程;幼儿记忆、想象的特点。 应用:记忆、想象的分类及其应用;幼儿记忆、想象的培养。 【重点内容】 记忆、想象、无意想象的概念;幼儿记忆、想象的特点;幼儿记忆、想象的培养。 第五章 幼儿思维与言语的发展 【考试内容】 识记:思维、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分析思维、集中思维、发散思维、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语言的概念。 理解:思维的特征;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幼儿判断推理的特点;婴幼儿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发展特点;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应用:思维的类型及其应用;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幼儿言语能力的培养。 【重点内容】 思维、形象思维、分析思维、常规思维、发散思维、语言的概念;思维的类型及其应用;婴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婴幼儿语音、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特点;幼儿思维能力及言语能力的培养。 第六章 幼儿情感与意志 【考试内容】 识记:情感、、心境、应激、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意志、意志努力的概念。 理解: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情感的种类;培养幼儿情感的重要性;幼儿情绪和情感发展的特点;意志的特征;意志的主要心理成分;幼儿意志的特点。 应用:幼儿情感的培养方法;幼儿坚持性的培养;幼儿自制力的培养。 【重点内容】 情感、理智感、美感、道德感、意志的概念;幼儿情绪和情感发展的特点;幼儿情感的培养方法;意志的主要心理成分;幼儿意志的特点;幼儿坚持性、自制力的培养。 第七章 幼儿个性的发展(上) 【考试内容】 识记:个性、需要、兴趣、自我意识的概念。 理解:个性的基本特征;需要的种类;幼儿需要发展的特点;兴趣的品质;幼儿兴趣发展的特点;自我意识的结构;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应用:幼儿需要的培养;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 【重点内容】 个性、需要、兴趣、自我意识的概念;幼儿需要发展的特点;幼儿需要的培养;兴趣的品质;幼儿兴趣发展的特点;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 第八章 幼儿个性的发展(下) 【考试内容】 识记:能力、气质、性格的概念。 理解:能力的特征;幼儿能力发展的特点;气质类型的主要特征;如何看待气质类型;幼儿气质的发展特点;幼儿的气质和教育;性格的结构-------------------------------------------------------------------------( ) 5. 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外部准则和控制。-----------------------( ) 6. 追求成就动机比回避失败动机强的人倾向于选择做难度较大的工作,这样的任务具有足够的挑战性,满足个体的成就动机。;幼儿性格的发展特点。 应用:幼儿能力的培养;幼儿性格的培养。 【重点内容】 能力、气质、性格的概念;幼儿能力发展的特点;幼儿性格的培养;气质类型的主要特征。 第九章 幼儿的人际交往 【考试内容】 识记:依恋、同伴关系的概念; 理解:人际交往的作用;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人际交往的一般原则;亲子交往的重要性;依恋关系的类型;亲子交往的年龄特征;亲子交往的影响因素;家长对儿童交往技能的指导;同伴交往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儿童同伴交往的类型;儿童交往能力的必备要素。 应用:师往对儿童的影响。 【重点内容】 依恋的概念;人际交往的一般原则;亲子交往的影响因素;同伴交往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儿童同伴交往的类型;师往对儿童的影响;儿童交往能力的必备要素。 第十章 儿童心理健康维护 【考试内容】 理解:心理健康的特征;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新生儿身心发展特点与心理健康维护;婴儿心理发展特点与心理健康维护; 应用:儿童心理偏的行为表现(吮吸手指、咬指甲癖、口吃、遗尿症、夜惊、退缩行为、精神性厌食、恐惧症、缄默症、梦魇、多种行为模式、攻击、说谎);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维护;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维护;教师对儿童心理健康的维护。 【重点内容】 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维护;教师对儿童心理健康的维护;吮吸手指、口吃、多种行为模式、攻击及说谎的症状、原因和预防矫治方法。 Ⅳ、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二)题型比例 1、试卷题型比例:客观题(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等)和主观题(分析题、论述题、实际运用题)的比例为4:6左右,题型一般至少有4种类型。 2、试卷题型: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 (三)内容比例 识记:40%;理解:40%;综合应用20%。试题有适度的灵活性、综合性。 (四)考试难度 试题有适当的难度和区分度

A.顺向 B.逆向 C.正 D.负 8. 后习俗水平包括哪几个阶段的内容:( ) A 以人际和谐为准则 B以契约和法律为准则 C以权威和维持现有秩序为准则 D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准 9. 动机的显著特征为( )。 A、启动性 B、 方向性 C、 持久性 D.、强度 10. 教学的构成因素为( )。

学前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学习关键期 ;2自我效能感。

自我意识 P48: 指个人对自己的意识,是一种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现象,它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组成。

(3)重新概括阶段;(4)积极的验证阶段。学习的关键期,我觉得一楼的回答稍微有点局限

首先是关键期,那就是在一定的时期内,个体学习某个东西特别快,且,领悟深刻。一旦错过了,就很难再达到在该时期学习的效果。

然后,学顺应 P29: 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习的关键期,我觉得是不同的类型的学习其关键期不同,比如,不同的思维阶段,或动作的技能学习关键期是不同的。

心理学名词解释?

遗忘规律 P7 :遗忘进程不是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时间遗忘很快,后来逐渐减慢,(1)双趋冲突;(2)双避冲突;(3)趋避冲突;(4)双重趋避冲突。而一段时间过后几乎不再遗忘了。

(先快后慢:先遗忘的快后遗忘的慢)(先多后少:先遗忘的多后遗忘的少)

个性倾向性 P10:是个性中的动力系统,是最活跃的因素,对其他心理活动,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具有方向性和制动性的作用。

能力 P11: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饿个性心理特征。

复演说 P20: 人类个体的发展完全重复着人类种族进化的历程。

趋避冲突 P61: 接近——回避冲突。一个人对一个目标产生了既吸引、又排斥这两种互相矛盾的动机时,会产生趋向与排斥的动机斗争。

言语信息 P86: 指能用言语表达的信息,掌握用语词或命题陈述的事物名称或事实。

概念同化 P90: 以定义形式直接向学生揭示新概念的本质属性,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理解新概念,从而掌握新概念意义的过程。

迁移 P100: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前一种为顺向迁移,后一种为逆向迁移。

信度 P128: 指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即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多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程度。

个体内评价P136: 对同一个学生在同一学科领域不同能力的测验成绩或不同学科间的成绩进行比较,从而了解其优势和弱点,或者,对他前后不同时间的成绩进行比较,以了解其进步的情况。

晕轮效应 P150: .(又叫成见效应,或概面效应)当一个人对某人产生了良好印象或不良印象后便以偏概全,以点概面,认为这个人一切都很好或一切都,形成了某种成见,好象月晕一样,把月亮的光扩大化了。

刻板印象(刻板印象) P151: 由于受影响,对于某个人或某一类人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也叫定型化效应。

从众 P166: 指个体由于受到群体的压力,放弃自己的意见和主张,在认知或行动上表现出与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

公平理论 P207: 是美国心理学家于60年代提出的,理论认为员工的工作动机,不仅受他所得到的报酬的影响,而且受相对报酬(自己与他人收入的比较)的影响。

简答题

心理的实质 P2:

(1)心理是脑的机能;

(2)心理对客观现实的依存性;

(3)人的心理反映的主观性、能动性;

(4)人的心理反映的制约性。

知觉的一般特征 P5:

(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

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P31: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P32:

遗传素质是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

生活环境和教育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实践活动和主观能动性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心理发展的动力 P36:

大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征 P44:

情绪和情感丰富多彩,复杂多样;

情绪、情感不稳定,易激动,具有明显的两极性;

情绪、情感表现具有内隐性、文饰性与表现性并存;

情绪的心境明朗化;

爱情逐渐成为情感体验的一个方面;

高级情感日趋成熟、稳定,并逐渐成为个性特征的一部分。

动机冲突的类型 P61:

影响概念学习的主要因素 P90:

(1)经验4.动机与智力;(2)本质特征与无关特征;(3)肯定例证与否定例证;(4)变式与比较。

创造性学习的过程 P97: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及其教学含义 P101:

理论:奥苏伯尔——认知结构的特点有可利用性、巩固性、清晰性。

教学含义:“为迁移而教”,实际上是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的问题。为此:

(1)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教材中必须有一种具有较高概括性、包容性和强有力解释效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改进教材呈现,促进迁移。应根据“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的方式组织与呈现教材。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P153 :

(1)交往动机的迫切性;

(2)交往的对象以同龄人为主;

(3)交往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范围广泛;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 P156:

(1)平等尊重原则;(2)互利互惠原则;(3)信用原则;(4)相容原则。

心理健康的标准 P173:

(1)智力正常;(2)情绪稳定、乐观;(3)意志健全;(4)行为正常;(5)人际关系良好;(6)自我意识明确,并能悦纳自己;(7)与生活协调一致。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P200:

(2) 社交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实现需要。

大学教师激励的基本原则 P209:

(1)三种动力同时发挥作用;

(3)与大学教师的需要特点相适应。

教师的职业特征 P219:

(1)教师劳动是性的劳动;

(2)教师劳动是复杂的劳动;

(3)教师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

(4)教师劳动的性与群体协作性;

(5)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6)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并举,是大学教师工作的突出特点。

教师的角色 P224:

(1)教学的设计者;(2)学习的指导者;(3)知识的传授者;

(4)言传身教的教育者;(5)学生集体的;(6)伙伴与师长;

(7)人际关系的协调者;(8)心理辅导人(1)进行人生观和学习目的的教育;员。

(1)感染功能;(2)暗示功能;(3)同化功能;(4)激励功能;

论述题: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P113:

动机的培养方法:

(2)发展学习和专业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

动机的激发方法:

(1)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2)引入竞争机制,适当开展竞赛、评比活动;

(3)适当运用奖励与惩罚手段。

一、学校教育与管理应符合心理卫生的要求:(1)高校教育应该注意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健康发展;(2)教育工作必须符合心理卫生的要求;(3)学校的生活管理与校园环境应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大学生注意学习与生活中的心理卫生:(1)宣传与普及心理卫生知识:(2)教育学生注意用脑卫生;(3)加强自我修养,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4)合理调节情绪,正确对待挫折。

三、加强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

教师的心理素质/试述大学教师应具备的良好的心理素质。 P227

一、教师的情感: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这是教师首要的基本心理素质。

二、教师应具备的意志品质:

(1)明确的目的性;(2)处理问题的果断性和坚定性;(3)解决矛盾的坚定、沉着、耐心和自制力;(4)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

三、教师的一般能力与教育能力:

1.一般能力包括(1)敏锐的观察力;(2)良好的记忆力;(3)良好的思维品质;(4)丰富的想象力;(5)良好注意品质。

2.教育能力包括(1)组织教学的能力;(2)言语表达的能;(3)教育机智(善于因势利导;善于随机应变;善于对症下;善于掌握分寸) 3.教育科研能力。

四、教师的人格特征:(1)客观的自我意识;(2)崇高的品德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3)良好的性格。

二、教学(又称微格教学);

三、教学决策训练;

四、教师通过反思来提高教学能力。

1.反思的成分:(1)认知成分;(2)批判成分;(3)教师的陈诉;

2.反思的环节:(1)具体经验阶段;(2)观察与分析阶段;

3.反思的几种方法 :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延迟模仿名词解释学前心理学

在儿童和青少年不断积极活动的过程中,和教育向他们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他们原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和外文名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P242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这个内因或内部矛盾也就是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延迟模仿是指儿童在接触某个对象或行为之后,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再尝试模仿这个对象或行为。这种形式的模仿通常是基于记忆和内部表征的,而不是外在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学前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在出生到学龄前期间认知、情感、语言、和身体发展等方面的学科。延迟模仿是学前儿童智力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先兆,而且该发展先兆与儿童在后续的发展中表现出的各种能力和技能具有密切关联。早期的研究和理论认为,到24个月大的儿童已经可以实现延迟模仿,这是表明儿童的记忆和符号意义的能力在此阶段已经得到了发展。在此基础上,其他复杂的符号意义能力(如语言、交往等)也在逐渐发展当中。应用方面,延迟模仿在学前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延迟模仿需要儿童积极参与,常常需要经过多次的观察和尝试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学习能力和决策能力。此外,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鼓励儿童的延迟模仿行为,增强其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还可以通过延迟模仿对儿童进行词汇和物品的概念训练,有助于儿童的语言和认知发展。

学前发展心理学里面的自我中心思维的名词解释是什么~谢谢(/ω\)

3.需要:指人脑对生理和的要求的反映。它在心理上通常被体验为一种不满足感,或者是有获得某种对象和现象的个体情感活动和意志行为活动方面所表现的特点,构成个性(个性心理特征)或人格,俗称性格。必要感。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需要分生理需要和需要两种。

自我中心思维是指幼儿既不能理解他人的作用,也不能领会别人的观点,他相如何维护与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卫生的途径与方法 P188:信每个人的思想方式和所想的东西和他自己想的都是一样的.这是幼儿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皮亚杰称之谓自我中心思维.

王者荣耀搞笑排位晋级赛:欢乐多,段位少
上一篇
英雄联盟花im9 英雄联盟花木兰
下一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36084111@qq.com ,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