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课程表的发展背景
超级课程表-表表是一款由几个90后以课程表为基础而展开的校园实用工具,面向高校大学生。
超级课程表的发展_超级课程表的发展和哲学作用
超级课程表的发展_超级课程表的发展和哲学作用
超级课程表-表表是一款由几个90后以课程表为基础而展开的校园实用工具,面向高校大学生。
软件内置许多实用功能,查看课表、记录课堂笔记、成绩查询等问题统统解决;还有配置了不少服务型功能,社团活动、二手交易、失物招领等。
超级课程表的介绍
超级课程表是广州超级周末科技有限公司旗下一款针对大学生的实用校园应用。应用通过快速登录高校教务系统,自动录入课表到手机,收录千万节课程信息,可以实现校内跨院系任意蹭课。并且可以通过应用学习外语,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这也是一交流平台,与在不同地方的人讨论自己喜欢的问题。
“超级课程表”是广州超级周末科技有限公司旗下一款针对大学生市场的校园应用。1课表交友新方式,认识同班同学;快速了解大学新鲜资讯, 让学生充分享受大学生活。这也是一交流平台,与在不同地方的人讨论自己喜欢的问题。
超级课程表是大学生创业吗
你好,超级课程表是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创业项目“超级课程表”是广州超级周末科技有限公司旗下一款针对大学生市场的校园应用,是国内与高校教务系统对接并可以一键自动录入课程表到手机的校园社交应用,请参考!
是大学生创业项目“超级课程表”是广州超级周末科技有限公司旗下一款针对大学生市场的校园应用,是国内与高校教务系统对接并可以一键自动录入课程表到手机的校园社交应用!
从创业角度出发,讨论超级课程表的产生情景是什么
超级课程表与课程格子,作为课程工具软件,超级课程表覆盖的学校范围相对较大,支持全国4000多所高校;而课程格子只支持全国3126多所高校。作上,对于一名用户来说,由教务系统直接导入课程表,实现一键导入是一大特色,这一点在作上作为软件的初次使用相对于课程格子有着很大的优势。
超级课程表是一款以课程表为基础而展开的校园社交软件,面向高校大学生。其功能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查阅各个大学的课程信息(包括课程时间、授课地点、任课老师),还可以将自己的课程安排发布到应用中,与好友分享。<br>作为一款工具软件,这种产品天然会具有一定的用户黏贴性,所以具有一定。然而工具产品作为一个的个体行为,没办法形成社交的氛围。故工具类应用应该向sns类转变。这一点由今年过年期间的支付宝红包和微信红包就可以明显感受出社交产品的优势。目前市场上已有不少类似的产品在寻求社交方面上的突破。
超级课程表的创始人余佳文:别把创业“理想化”
关于超级课程表的创始人余佳文:别把创业“理想化”
导语:你总是犯迷糊,经常走到教学楼门口才发现自己找不到要上课的教室?甚至会出现走错教室的尴尬?你是学霸,想要蹭其他学院的课,却无路可寻?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超级课程表的创始人余佳文:别把创业“理想化”,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谈产品:这是刚性需求
目前已经超过300万大学生使用的手机App超级课程表几乎成了大学生每日的必需品,不少同学大呼好用,同时也好奇是谁如此了解学生的需求。
当然,了解学生的还是学生。超级课程表正是一款由大学生自主创新研发的一款App,包括主创余佳文在内的团队几乎是清一色的90后。
和所有的学生一样,就读于广州大学的余佳文也是一名普通的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忘记教室的事情经常发生,“于是就有了超级课程表。”他说,“这是一款由个人需求拓展到用户需求的产品,当时就觉得人人都需要。”
从有想法到V1版本完成,余佳文只花了不到一周的时间,结果一下子就在学校火起来了。在2013年2月,超级课程表开始面向全国布局,目前已经覆盖1000多所高校。
到目前为止这款App已经更新了八九版,团队也从初的几个人发展到30人,包括完整的开发、运营、财务和团队。团队可谓是一个不大不小的亮点,“我们每天大概会收到一万到两万条用户反馈,这些反馈对于我们改进产品都是宝贵的需求。”
比如说有同学走在路上很想知道对面那个长发飘飘的女生叫什么,于是超级课程表就加入了传纸条的小功能。学霸想要去上自习,于是就加入了查看空教室的`功能。
“这些需求都是根据用户的反馈一点一点做起来的,我们要做贴心的课程表。”余佳文这样说道。
谈团队:他们让我骄傲
今年23岁的余佳文浑身上下充满了Geek气质,他从07年读高一时就制作了一个地区性的高中生站,08年网站开始盈利让他小赚一把,09年他突然意识到凡事应该顺势而为,“地区性的站毕竟有局限性,你做的过人人网吗?该守的就守,不该守的就放弃。”于是他卖掉了自己的网站,开始思索下一步怎么走。
那时他看好移动互联网的前景,“和PC相比,手机前途无量,尤其是随着智能机的发展和使用更是如此。”于是他把大部分的时间都投入到了移动互联网的经验积累中,逐渐开始组织自己的团队,从一人到四人,再到八人、十人,现在的三十人,“我们团队中大多数人都是一起合作了至少三年,我们之间非常有默契。”
这种默契程度源于信任和理解。采访的过程中余佳文讲了一件小事,“昨天晚上我们一起加班通宵写代码,有的团队成员在家里睡觉,半夜醒来看到我们还在,于是就睡不着了带着宵夜就来了。”这样的团队情谊让余佳文感动又骄傲。
然而作为团队管理者,余佳文也有严厉的时候。“私人关系并不能影响工作的关系,你要是任务不能完成,照样走人。”在招募成员的时候,余佳文看重的是他是否靠谱、踏实、聪明,“重要的是学习能力。”他说道。在考核中,余佳文采取末位淘汰制,“我会给你机会,如果你次拿了后,大家会帮助你一起找原因,但你不可能总是后,如果一直是这样,那就是态度问题。”这样的管理方法虽然严苛,但保证了团队的高效和快速,“流失率也没有多少,成立目前为止大概走了四五个人的样子。”
现在余佳文已经很少写代码了,“团队中有代码比我写的好的人,我的职责是管理者,是发现这样的人。”会用人,是余佳文对自己的评价,他的目的是将每个人的能力都发挥到佳。
谈未来:我不怕失败
目前,超级课程表的团队已经拿到了两轮融资,在他人眼中,余佳文是一名的大学生创业者。但他并不建议大学生创业,“创业之前问问自己问什么创业。”余佳文说,大学这四年,他几乎没怎么上过课,整个团队成员几乎都是“专职”,“很多人觉得我也可以这样啊,那好,我问问你,你对你的产品如何估值?你对股权该怎么分?竞争对手写文章黑你怎么办?”余佳文总是这样的犀利,在他看来创业是一件实在的事情,不是理想,要有能面对问题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未来,余佳文说现在的自己是创业的年龄,“人生有两个创业的阶段,23岁时没有家庭和负担,可以迈开大步往前走,还有就是45岁之后,家庭稳定时。”他表示自己会坚持下去,“如果失败了,那就找工作,以后东山再起。”
;
数据说话:超级课程表如何成为佳营销案例
社交与社区
余佳文说自己在被骂的头几天不回应是“利用免费资源做广告”,因为“骂我的人帮我业绩翻了30倍”。而自己则在带着团队加紧改进产品,希望留住新进来的用户。抛开骂战与营销,超级课程表这款产品到底能不能留住用户?余佳文称今年5月超级课程表的应用内大学生用户已过千万,但注册用户和活跃用户的比例则尚不得知。除了开始的课程表查阅和提醒功能,又推出了“传纸条”、“下课聊”等功能,意图弱化其工具属性,增加DAU和用户使用时间,终实现商业化。
“下课聊”类似于百度贴吧和微博广场等内容社区,“传纸条”则是基于同一门课程的陌生人社交/轻社交。那么问题来了,超级课程表要做社交还是社区,或是两头通吃?超级课程表给自己的定位是校园社交软件,那我们就先来看看“传纸条”。余佳文给这个功能设计的场景是选修同一门课的同学发私信,讨论作业,并且鼓励用户多蹭课、多结交朋友。但是超级课程表的大多数用户都没有填写自己的真名,跟陌生人讨论作业显然不太实际。至于陌生人交友就更难了,因为用户不仅空白了真实姓名、也不会像陌陌一样主动上传自己的真实头像。想认识前排的漂亮姑娘,直接向同学打听会方便得多。要实现讨论学习,认识新朋友的目的,微信和陌陌都是更好的选项。
而“下课聊”则分为两个板块。“校内”区类似于以大学为单位百度贴吧,“场”则是全国学生都可发言的微博广场,皆靠用户发帖回帖产生的互动创造黏性。以超级课程表上热门的大学为例,这两个板块的活跃度都不高,“校内”每小时的发帖数在十条左右,每条回复数只有个位数甚至没有;以和为主的“场”每小时发帖约为一百条,内容大多数为没有话题点、没有明确对象的刷屏,屈指可数的回复也大多来自匿名的“某同学”。
对“超过千万的用户”而言,超级课程表仍旧只是一个打开看三秒就关掉的工具型应用,既找不到有营养的附加内容,也不愿意花太多时间在上面经营自己的社交网络——毕了业就用不着课程表了,谁还会特意打开它认识新朋友呢?
耕地与航海
如果把做社区软件比作大海航行,靠优质或劲爆的内容吸引一波又一波的用户参与讨论,那么做社交就更像耕地,前期要辛苦而又耐心地积累用户,等到一定基数了再慢慢收割。
互联网产品的核心就是霸占用户的时间。如果不能持续产生内容爆点,用户会很快流失。靠数量庞大的小号草根生产内容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他们没有话语权,没有人关心一个路人吃了什么、去了哪里。但爆点并非天天有,当平均用户发贴质量下降的时候,新用户新鲜劲一过,在上面花费的时间会大幅下降。如果余佳文要保持未来融资机会,他需要通过炒作自己保证足够的新增量,向投资人证明超级课程表是个活跃的社区。
不幸的是,比超级课程表更成功的社区软件百度贴吧、知乎和天涯社区都在商业化的过程中进展缓慢。通过发帖成为好友并且持续产生表达诉求的情况不是没有,但相较于强社交型的微信、QQ和陌陌来说,概率小得多。从这一点来说,社交是一个更好听的故事。
但积累用户是个不仅是个辛苦活,还得充分挖掘人性的弱点。免费语音让微信用户迅速抛弃了短信和电话,“贪便宜”的满足感实在让人难以抵抗;美女照片让陌陌三年做到了美国上市,孟子早说过“食色性也”;Instagram用户超过Twitter,这是满足了人们对他人生活的窥探,对更美好食物的“羡慕和嫉妒”,即便明知是加了滤镜也无妨。这样看来,一张课程表产生的社交关系是非常脆弱的。